产业家 B式”的C端故事,乘车码,一个“腾讯TO


产业家 B式”的C端故事,乘车码,一个“腾讯TO
文章图片
对于腾讯而言 , 乘车码这款产品的意义所在 , 除了作为一个新增的B端前锋的角色 , 更大的价值点在于 , 腾讯能从中找到自身C端高地与产业结合的绝佳平衡点 。
撰文|皮爷
出品|产业家
宋凌云的表达很自然 。
“为什么要转过来?因为它跟产业的联动太多了 , 乘车码从CtoB的角度 , 哪怕是纯B的解决方案 , 都跟产业联动非常大 。 ”电话另一边 , 他告诉产业家 。 宋凌云是腾讯公共交通业务的总经理 , 也更是这次架构调整的最直接观察者 。
焦点围绕在乘车码最近一次的架构调整 。 更准确的消息是 , 今年3月 , 乘车码被正式从FIT金融线划分至腾讯CSIG事业部 , 真正成为腾讯产业互联网“独立团”的一员 。
这似乎代表着某种信号 , 腾讯开始聚合全部出行力量 , 以乘车码为C端先头部队 , 从组织架构层面打“团战” 。
关于腾讯乘车码 , 人们并不陌生 。 大众最新的一次认知来自疫情 , 表征是它联合各地交通局 , 以乘车登记码的形式记录人员出行轨迹 , 覆盖公交、地铁等多种交通方式 , 助力了大交通防疫战线的搭建 。
但若沿着这条线向前看 , 或不难发现这款仅上线3年的C端产品一些原有标签:如用户数达1.5亿 , 如已然覆盖29个省份直辖市 , 再如其也已经成为众多智慧城市的出行首选 。
腾讯产品力显然被再次论证 。 不过不同的是 , 和微信、QQ等底层逻辑为C端的明星产品不同 , 乘车码的原生驱动是如今腾讯大步迈进的另一面—TOB 。 甚至一个更精准的定位是 , 在乘车码产品上 , 体现出来的的不仅是沉淀的C端产品力 , 更是“930”变革之后产业腾讯的B端路径 。
“拥抱产业互联网”口号两年之后 , 新战场上的腾讯 , 正在重构护城河 。

“一次平移”
“原来是独立团 , 现在是集团军 。 ”对于这次“平移” , 宋凌云给出一个颇为形象的比喻 。
更具象的理解是 , 从FIT金融线到CSIGtoB战场 , 乘车码团队要接受的不仅是面向对象的变化 , 更是基于CSIG内部的产业协同 。
面向对象的改变容易理解 。 “我们原来是面向C服务端 , 现在则是要把一些重心偏移到B端的运营和管理能力提升 。 之前是只服务于老百姓的 , 现在乘车码的有些能力是可以服务B端用户 , 如行业解决方案、管理能力和运行效率的提升 。 ”
可以看作 , 这次平移体现在明面上的信号 , 恰是乘车码“战略方向”的转变 , 即从在C端产品既有定位的基础上 , 释放并强化团队本身的TOB属性 , 成为腾讯智慧交通TOB侧的“长矛” 。
从另一方面看 , 这次“平移”的驱动也恰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 。 “我们现在更多谈到的是新基建 , 5G建设、AI智能、大数据 , 智慧城市的最大一个表征就是智慧交通 , 它等同于一个主动脉 , 这个大场景中需要的是公共交通解决方案 。 ”宋凌云说道 。
从更现实的角度来看 , 只有乘车码与CSIG实现业务上协同 , 才能产出足够适配出行产业的解决方案 , 在满足趋势要求的前提下 , 分得更大的蛋糕 。
焦点仍聚焦在与CSIG团队内部的协同 。
“到CSIG之后 , 我们发现跟大出行结合的非常紧密 , 跟地图的能力 , 跟车联网的能力 , 跟大出行的能力 , 包括跟LBS的能力 , 跟云的能力结合的非常紧 。 ”宋凌云告诉产业家 , “从C往B走 , 这种产业联动和我们整个CSIG底层能力的互动非常重要 。 ”
基于此的一个大背景是 , 在CSIG内部 , 腾讯已然建立起完整的智慧出行框架 。
早在2018年11月 , 腾讯就发布了智慧出行战略 , 整合车联网、地图、位置服务、汽车云、自动驾驶等业务 , 同时协同AI、内容服务、微信等生态能力 , 面向汽车行业提供一体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
此次“平移”恰可以理解为 , 是腾讯对乘车码TOB路径的深度“加持” 。 即在复合的底层架构下 , 乘车码可以通过对不同产业组件的排列组合 , 更快更高质地打通TOB“任督二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