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螺妈妈|或许只是无心之失,“白熊效应”:孩子有时候爱“唱反调”

文章原创 ,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 ,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有过一段喜欢和家长唱反调的经历 , 这让家长怒火冲天 , 毕竟说了无数回了 , 依然记不住 , 任谁都会生气 。
不过 , 有些时候确实不能怪孩子 , 因为孩子唱反调还真的不是故意的 。
楚楚家孩子很喜欢去楼下的栈道玩 , 因为栈道底下有水 , 里面有小金鱼和小乌龟 , 他特别喜欢蹲在栈道上 , 透过缝隙看小金鱼 。
但是 , 由于栈道的木板经过了长时间的风吹雨淋 , 所以有些烂 , 需要重新翻新 , 小孩子也就不能够再去看小金鱼了 , 只有修好了才可以去 。
玉螺妈妈|或许只是无心之失,“白熊效应”:孩子有时候爱“唱反调”
文章图片
为此 , 楚楚特地嘱咐孩子千万不能去栈道上看小金鱼 , 不然木板要是塌了就得掉水里去了 , 虽然水也就到脚踝部分 , 但是衣服湿了也是不好的 。
然而 , 楚楚的儿子每次玩耍依然会忍不住继续去到那个地方 , 也掉水里好几次了 , 但就是听不进楚楚的话 。
楚楚真的很生气 , 说不让还偏要去 , 总是喜欢唱反调的孩子真的让人很无奈 。 楚楚不明白 , 为什么自己三令五申的让孩子不准去、不要去 , 可是孩子却跟没听见似的 。
玉螺妈妈|或许只是无心之失,“白熊效应”:孩子有时候爱“唱反调”
文章图片
为什么家长越说“不” , 孩子越不听话呢?
家长说“不” , 孩子越爱唱反调 , 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长的“指令”在孩子脑海中呈现的形式并不是家长所期望的 , 孩子对家长的指令存在着理解上的误差 , 我们可以借助“白熊效应”来理解 。
白熊效应
哈佛大学的丹尼尔魏格纳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 他要求参与者们的脑海里不要想象一只白熊 , 但是实验结果却表面 , 当教授越不让他们想象这只白熊 , 他们的脑海越会出现白熊 。
对于“不要”这个指令 , 大家几乎没有办法做到 。 这就叫“白熊效应” , 也被称为“反弹效应” 。
玉螺妈妈|或许只是无心之失,“白熊效应”:孩子有时候爱“唱反调”
文章图片
从心理学上来说 , 当我们越不想要想某件事情时 , 这件事情反而会萦绕在脑海 , 这叫无意识的“自主监视” 。
比如说 , 楚楚不让孩子去栈道上看小金鱼 , 孩子的脑海里反而会对看小金鱼这件事印象深刻 , 所以会忍不住继续去看;比如第二天要赶车 , 我们会在晚上睡觉的提醒自己一定不能熬夜 , 不要胡思乱想要早睡 , 不然明天就起不来了 , 但是 , 之后的脑袋里反而会想着各种各样的事情 , 于是更加辗转反侧 。
包括平时我们心烦的时候总是告诉自己不要想这些事情 , 但是却依然遏制不住自己继续想的念头 。
我们的思维对于含有“不”类指令的信息会选择性地记住后面的关键词 , 所以楚楚的孩子会记住看小金鱼 , 我们也会记住后面的烦心事 。
玉螺妈妈|或许只是无心之失,“白熊效应”:孩子有时候爱“唱反调”
文章图片
对于孩子来说 , 孩子对父母的语言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
1.对否定信息的自动“过滤”
1.家长不妨试试做个实验:让孩子一个小时后去拿桌上的苹果 , 不要拿香蕉 , 孩子拿出来的水果中百分之八十都会有香蕉 。
这并不是孩子故意要和家长作对 , 孩子的小脑袋瓜能够记住苹果和香蕉已经不容易了 , 所以家长关于否定信息的指令在孩子的脑海中几乎被过滤掉 , 只剩下苹果和香蕉这两个关键词 , 所以会出现同时拿两种水果的情况 。
2.将否定信息转化成肯定信息
这是白熊效应的反弹机制在“作祟” , 会让孩子把一些本就是错误的行为在脑海中转化成正确的行为 。
比如说 , 家长告诉孩子不要在家里的墙壁上乱写乱画 , 并且还亲身给孩子示范在墙上画画的动作时 , 孩子的脑中只会记住“乱写乱画”这4个字 , 同时记住家长所做出来的示范 , 并下意识认为这是对的 , 所以会在墙上乱写乱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