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事|八一厂战地摄制组:用生命和胶片真实记录抗美援朝战争( 二 )


为了真实地记录“钢铁运输线”上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 , 中央军委决定拍摄一部战争纪录片 。 八一电影制片厂接到命令后 , 马上选调精兵强将 , 组建一支摄制组 , 再次赴朝鲜拍摄 。
央广军事|八一厂战地摄制组:用生命和胶片真实记录抗美援朝战争
文章图片
战地摄制组拍摄反空袭场面
第一任厂长陈播亲自点将 。 很快 , 一支由26人组成的《钢铁运输线》摄制组成立了 , 年龄最大的薛伯青43岁 , 最小的沈友春只有18岁 。 有3名导演、2名剧务、2名照明、1名美工 。 考虑到伤亡因素 , 其余18人分成6个小组 , 每组3个人 , 小组之间也经常变换人员 。
摄制组的同志雄赳赳、气昂昂 , 跨过鸭绿江 。 一到朝鲜 , 他们就活跃在阵地上 , 开始拍摄空袭、谈判及部队指战员紧张的战备、生活等日常情况 。 薛伯青、张伦、杨映梅这一组 , 先是在指挥所拍摄志愿军首长参加的军事活动 , 后来又跟着去了军事分界线和上甘岭 。
央广军事|八一厂战地摄制组:用生命和胶片真实记录抗美援朝战争
文章图片
战地摄制组拍摄志愿军官兵抢运弹药
彭德怀司令员看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战地摄制组迎着敌人的炮火再次出现在阵地上时格外高兴 , 对拍摄工作非常支持 。 一次 , 需要拍摄志愿军首长们召开军事会议的镜头 。 彭德怀得知后 , 专门把有关领导召集在一起配合拍摄 , 并亲切地称赞说:“拍电影的同志辛苦啦 。 ”
志愿军总部首长对拍摄工作也十分重视 , 特意交待所有重大活动除特殊要求外 , 允许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同志参加 。 得知摄制组的同志带着沉重的拍摄设备日夜奔忙在战场的各个阵地上 , 后勤部洪学智部长就特批给摄制组配备了车辆 , 为拍摄工作提供方便 。
用钢铁般的意志拍摄完成《钢铁运输线》
战地摄制组在拍摄工作中 , 时常会有人踩上地雷或碰到定时炸弹等险情 , 但他们都临危不惧 , 从容不迫 。
1953年4月初 , 张伦等到某军部拍摄资料 。 结束后 , 军部的同志特意安排他们晚上在招待所休息 , 但他们执意不肯 , 坚持要连夜赶回驻地 。 因为那里每天都有敌机轰炸 , 如赶上敌人袭击 , 就可以抢拍到战斗的真实场面 。 他们将摄影器材、行李装上车就出发了 。
央广军事|八一厂战地摄制组:用生命和胶片真实记录抗美援朝战争
文章图片
战地摄制组拍摄刚刚修复的被敌机炸毁的桥梁
路上 , 8架美国“油挑子”飞机 , 突然朝着他们的吉普车投下4枚炸弹 , 司机眼疾手快 , 迅速将车开进树林里 , 才避免了伤亡 。
晚上9时许 , 美军又出动了大批轰炸机对军部进行大规模轰炸 。 住在军部招待所的许多同志牺牲了 。 张伦对同行的同志说:“要不是急着赶回来 , 咱们也可能就没命了 。 真是好险哪!”
1953年5月26日上午 , 薛伯青带领摄制小组到身弥岛阵地拍摄海上运输的场景 。 这里落潮后 , 小岛和陆地之间有条用石子铺成的汽车公路就会显露出来 , 涨潮时公路又会被海水淹没 。 所以 , 军民们都是抢在涨潮前把物资运到小岛上 。
为了保证拍摄效果 , 薛伯青把拍摄时间选在涨潮前的上午10点左右 , 抢拍部队官兵和老百姓紧张运送物资的场面 。 不料10点刚过 , 海水就开始上涨 。 官兵们和老乡也开始与潮水争夺时间 , 奋勇抢运 。
央广军事|八一厂战地摄制组:用生命和胶片真实记录抗美援朝战争
文章图片
战地摄制组装卸拍摄设备
这时 , 突然有20多架“油挑子”敌机从上空飞过 。 很快 , 便有两架敌机返回来猛烈轰炸运输队 , 弹片落在薛伯青的身边 , 一股热浪向他涌来 。 身旁的人急得直喊:“老薛 , 赶快跳海!”
此刻 , 头顶上的敌机仍在不停地盘旋 。 为了保护手中的摄影机不受海水浸泡 , 薛伯青半蹲在海水里 , 双手将摄影机托举出水面 。 随着海水不断上涨 , 薛伯青也不停地变换着身体的姿势 , 最后只能踮起脚尖支撑 。 直到空袭结束 , 他才撤回到岛上 。 他说:“摄影机就是我们电影人的武器 , 必须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惜它 , 确保机器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