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专辑|不能打榜,还要数专干嘛?


数字专辑|不能打榜,还要数专干嘛?
文章图片
数字专辑|不能打榜,还要数专干嘛?
文章图片
数字专辑|不能打榜,还要数专干嘛?
文章图片
数字专辑|不能打榜,还要数专干嘛?
文章图片
数字专辑|不能打榜,还要数专干嘛?
文章图片


作者|魏妮卡
编辑|李春晖
谁能料到蔡徐坤成了数字专辑最后的绝唱 。 新专辑如其名“迷”一样结束了数专的销量神话 , QQ音乐325万张的销量还赫然在目 , 却有9首歌播放不了、均显示没有版权且不能购买 。
4个月前 , 蔡徐坤发歌的时候 , 哪想得到会赶上音乐行业大变革 , 被抓了个典型 。
按理说 , 先预售数专再陆续发新歌 , 在行业里算见怪不怪的操作 。 怪就怪蔡徐坤赊歌赊得太离谱 , 长达4个月还“赊下”6首歌没发 。 遭舆论痛批后 , 蔡徐坤立即道歉并紧急“补货”了5首歌 , 刚上线的最后一首歌《爱与痛》全平台都能免费收听 。
这套操作下来 , 依然平息不了赊歌风波 , 官媒法制日报再批“赊歌只是冰山一角”、“自愿归自愿 , 违法归违法 , 这是两码事” 。
蔡徐坤赊歌风波之所以成了典型 , 是因为赶上了8月底一前一后的整顿组合拳 。 各大音乐平台先是同时“默默”限制了数字专辑重复购买 , 接着正式官宣放弃独家音乐版权 , 一下令还在为哥哥新歌激情打榜的粉丝不知所措、方寸大乱 。
接下来 , “哥哥们”的歌不能卖高额独家版权 , 也不能催粉丝“氪金”割韭菜 , 数专销量瞬间失去粉丝眼中可以证明“实绩”的资格 , 同时也一举戳破了七年前兴起的数专经济泡沫 。
2014年开始 , 港台顶流老歌手、内地爱豆新歌手两股粉丝势力裹挟下 , 数字专辑从破百到破亿销量 , 用了不到五年时间 。 如今泡沫褪去 , 互联网时代的新生产物——数字专辑 , 还有前途吗?
昙花一现的偶像特供
1997年9月 , 国会唱片公司(Capitol Records)发行了杜兰杜兰乐队(Duran Duran)的《电子芭芭拉》(Electric Barbarella) , 第一次采用互联网数字售卖的形式 , 预示了音乐产业即将到来的数字化变革 。 2003年 , 苹果率先说服了当时最主要的唱片公司 , 授权他们在iTunes上线音乐购买服务 , 用户付出每首不到一美元的价格 , 便能下载“拥有”音乐 。
彼时的内娱音乐市场还比较分裂 , 一边在追逐着港台流行乐繁荣的尾巴 , 卡带、CD售卖还一片欣欣向荣 。 另一边则是互联网上盗版音乐资源异常猖獗 。 在那个混杂的年代 , 不少80、90后追星女孩都经历过“尴尬时期”:周杰伦、蔡依林、SHE、五月天……实体新专辑照买不误 , 但听得最多的却是MP3播放器里的盗版资源 。
【数字专辑|不能打榜,还要数专干嘛?】2005年左右 , 在线视频网站土豆、优酷网诞生之际 , 第一批在线音乐收听软件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盒、QQ音乐、虾米音乐相继问世 。
随后 , 在打击网络盗版的整顿浪潮中 , 视频网站兴起烧钱的版权竞争 , 在音乐领域发展也如出一辙 。 原本唱片公司卖版权 , 只是音乐产业黄金时代不足挂齿的微薄收入 , 远低于售卖唱片的发行收入 。 但在互联网时代下 , 却逐渐演变成唱片公司最命脉的收入 。 尤其在在线音乐平台竞相开高价的诱惑下 , 国内音乐产业开始与国外探索的“付费模式”分道扬镳 。
2014年8月 , 华晨宇在微博发布了单价2元一首的单曲《Why nobody fights》 , 成了内娱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虽然最后只卖了30万 , 但迅速让疲于烧钱、苦于变现的音乐平台嗅到了商机 。 同年12月 , QQ音乐发布了周杰伦首张数字专辑《哎哟 , 不错哟》 , 销售额达到了349万元 , 一下让行业看到了数专的潜力 。
但青黄不接的乐坛中 , 能“卖钱”的顶流就那么几个 , 真正让数字专辑焕发活力的 , 还是同期迅猛发展的偶像产业 。
2015年 , EXO归国四子之一的鹿晗率先被QQ音乐“收入囊中” , 发行首张mini数字专辑《Reloaded I》 , 一举抬高了数专销售额的天花板到1500万元 。
同年7月8日 , 国家版权局下发《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 , 该条例误打误撞地“保驾护航”了数字专辑相关权益 , 各家音乐平台不谋而合地敲下数专主攻粉丝经济的发展方向 , 不断推出新玩法刺激粉丝消费 , 尤其是重复购买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