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历史|刘邦一个举动便转嫁危机,自己还被百姓歌颂,百姓缺粮迁怒于刘邦

公元前206年八月 , 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 再次踏进关中 。 不过 , 由于连年战乱 , 关中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 , 粮食价格持续暴涨 , 刘邦面临的社会形势非常严峻 。
一年前“约法三章”的承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 吃饱饭是民众安分守己的底线 , 实际上 , 当时已经出现了残忍的“易子而食” 。 然而 , 由于还要与项羽等其他诸侯作战 , 本就紧缺的粮食被大量征作军用 。 为防止百姓因粮食外流而聚众闹事 , 刘邦采取诱骗加强迫的方式 , 用军队将百姓驱赶到巴蜀一带自谋生路 。 刘邦先是大肆哭穷 , 借以表明自己的无奈和无辜 , 然后将整个事件说成是“令民就食蜀、汉” , 硬是将“流放发配”式的强制性军管美化成了民心所向的慈善救济 。 这一包装之后 , 刘邦不但拥有了足以表明政绩的慈善工程 , 还树立起了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形象 。
淘历史|刘邦一个举动便转嫁危机,自己还被百姓歌颂,百姓缺粮迁怒于刘邦
文章图片
但是 , 关中百姓太多了 , 总不能将他们全部迁往四川 , 况且用来“护送”百姓的军队数量毕竟有限 , 前方战事又很吃紧 。 面对物资匮乏的状况 , 刘邦不按常理出牌 , 没有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调控 , 而是把经济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 , 刻意渲染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 , “道德败坏”的商人就这样成了危机的替罪羊 。 这招转移视线的效果还挺好 , 不明真相的百姓对现实的不满被引向了无辜的商人 , 哄抢物资也成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有效手段 。 依靠这种贼喊捉贼式的炒作 , 以牺牲商人的名誉和利益为代价 , 刘邦不但顺利转嫁矛盾 , 迅速稳定了关中的社会形势 , 还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 为自己树立了“仁义”的形象 。
淘历史|刘邦一个举动便转嫁危机,自己还被百姓歌颂,百姓缺粮迁怒于刘邦
文章图片
内部稳定后 , 刘邦全力出击 , 打败了各路诸侯 。 不过 , 刘邦集团也元气大伤 , 全国经济已经到了崩溃边缘 。 对刘邦来说 , 恢复经济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 而这需要大批的劳力投入 。 但是 , 在没有将异姓诸侯王的隐患解决之前 , 解散军队无异于自寻死路 。 就在大家是为保江山还是促生产犹豫不决的时候 , 刘邦令人意外地喊出了“裁军”的口号 , 高调宣扬“和平压倒一切” , 并且他还说到做到:公元前202年八月 , 刘邦下令士兵解甲归田 , 并且给予六年到12年不等的免税政策 。 这个政策再一次让人们看到了刘邦要解散军队的诚意 , 一时间 , 诸侯王们松了一口气 。 然而 , 仅仅在两个月后 , 刘邦就以“谋反”之名对燕王臧荼动武 。 而所谓“裁军令” , 不过是借以短时间内调动和集结士兵的华丽障眼法 , 既能让处于疑惧中的臧荼等人放松警惕 , 又能让民众包括军队都对其感激涕零(至少是充满希望) 。
淘历史|刘邦一个举动便转嫁危机,自己还被百姓歌颂,百姓缺粮迁怒于刘邦
文章图片
刘邦拿“裁军”作噱头 , 借以表明自己爱好和平、重视民生 , 这种刻意的包装在无形中迷惑了许多人 , 尤其是让疲惫的军队兴奋了一把 , 既稳定了军心 , 又鼓舞了士气 。 最终 , 在局势相对稳定之后 , 公元前201年初 , 刘邦才大赦天下 , 释放囚犯、解放奴婢 。 这个举动很及时、很给力 , 不但彰显了主政者的仁义道德 , 而且降低了执政成本 , 如此一来 , 既解决了劳动力的不足 , 还赢得了人心 , 堪称恢复经济与稳定统治的双赢之计 。
【淘历史|刘邦一个举动便转嫁危机,自己还被百姓歌颂,百姓缺粮迁怒于刘邦】刘邦似乎是个包装大师 , 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 面对困境 , 他总是有借口 , 总会有思路 , 总能把杂乱的形势扭转成对自己有利的局面 , 不断创造政绩 , 并树立新的正面形象 。 通过环环相扣的设计 , 刘邦在统筹兼顾中始终把握着事态的进展 , 稳定形势、走出困境、取得成功就成了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