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心岁月|它到底是个啥官职,古代朝廷的“给事中”被屡屡提起

常在古典文学和古装影视剧中接触“给事中”这一称谓 , 开始真有点弄不清是啥名堂 。
按照现代人对词汇的理解 , “给事中”绝不应是个名词 , 应当算是介词或动词 。
事实上 , “给事中”在古代是个官职名 , 就是名词 。
掌心岁月|它到底是个啥官职,古代朝廷的“给事中”被屡屡提起
文章图片
词条解释是这样:
“给事中 , 秦始置 。 为加官(兼职) , 位次中常侍 , 无定员 。 所加之官或为大夫、博士或议郎 , 御史大夫、三公、将军、九卿等亦有加者 。 加此号得给事宫禁中 , 常侍皇帝左右 , 备顾问应对 , 每日上朝谒见 。 ”
可见 , “给事中”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设置的官职名称 , 为“加官” 。 也就是在原有的官职上再兼任一个职务 , 而且不仅不受级别和定员限制 , 还时常能陪伴在皇帝身边 , 履行参谋、顾问、耳目等职责 。
古人说:“为中朝要职 , 多以名儒国亲充任 。 ”
追根溯源可大致知道:东汉前期曾保留“给事中”这一官职 , 后期则不再设置 。 魏、晋时期 , “给事中”或为加官 , 或为正官 , 也没有固定数目 , 品级为五品 。 所加之官或者是三公、将军、中书监令 , 或者是博士、郎等等 。 南朝时期 , “給事中”有的被隶属于集书省 , 地位逐渐被降低 。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于门下省(相当于现代办公厅)设置给事郎 , 地位仅次于黄门侍郎 , 定员四人 , 掌管省读奏案 。
到了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 , 再次改“給事郎”为“给事中” , 确定级别为正五品上 , 作为门下省重职 , 分判本省日常事务 。 那一时期的吐蕃仿照唐朝体制 , 也曾设给事中 , 掌诏令承旨 。
掌心岁月|它到底是个啥官职,古代朝廷的“给事中”被屡屡提起
文章图片
五代、北宋初期 , 朝廷门下封驳之职渐渐荒废 , 至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 , 开始重新设置同知给事中掌其事 。 没过多久 , 又把之一职务改归银台司下面的封驳司 , 给事中变成为寄禄官 , 失去了实质意义 。
宋神宗元丰年间改制后 , 再次恢复給事中为职事官 , 定为正四品级 , 员额四人 , 分治门下省日常公务 , 有了监管、纠偏等职责 。
【掌心岁月|它到底是个啥官职,古代朝廷的“给事中”被屡屡提起】南宋时期 , 朝中只设立一两名給事中 。 辽朝则设置为南面朝官 。 金朝取消了门下省 , 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把給事中设置为内侍从五品寄禄官 。
元朝虽然也仿金朝不设置门下省 , 但到了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 , 开始设置起居注 , 负责随朝记录省、台、院、诸司奏闻之事 。 元至元十五年 , 又设置给事中兼修起居注 , 定员二人 , 初期定为正四品 , 后来升为正三品 。 属于历代给事中的最高品级 。
明朝对给事中这一职务非常重视 , 初期把定給事中的品级定的不高 , 但品卑而权重 。
皇帝安排他们掌管侍从、谏诤、补阙、拾遗、审核、封驳诏旨 , 驳正百司所上奏章 , 监察六部诸司 , 弹劾百官 , 与御史互为补充等重任 。 同时负责记录编纂诏旨题奏 , 监督诸司执行情况 。 乡试时 , 充当考试官 , 会试充当同考官 , 殿试充当受卷官;册封宗室、诸藩或告谕外国时 , 充正、副使 。 还受理冤讼等事宜 。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 , 设给事中十二员 , 为正七品 , 始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 , 分科治事 。 洪武二十四年定制 , 六科各设都给事中一人 , 为正八品;左、右给事中各一员 , 为从八品;
清初沿袭明朝体制 , 同样设置给事中这一职位 , 也无员额限制 。 顺治十八年(1661年) , 设都、左、右给事中 , 满、汉各一员 , 满员为正四品 , 汉员为正七品;又设汉给事中二员 , 正七品 。 康熙年间改都给事中为掌印给事中 , 满、汉各一员 , 均为正七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