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景舟:十大经典紫砂壶器型,你认得几个?( 二 )


石瓢壶
将石器带回家中的陈曼生如获至宝 , 他在石器原有形状的基础上加以修整、改进 ,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 , 最终做成了一把初代石瓢壶 , 并镌刻“不肥而坚 是以永年”的壶茗 , 流传至今 。
陈曼生制石瓢壶
【壶型简介】石瓢壶的壶身呈梯形 , 曲线柔和流畅 , 整体造型浑厚朴拙 。 壶底钉足呈三角鼎立状支撑 , 壶嘴简洁见力度、壶把多呈倒三角势 , 与壶身之型互补 , 形成和谐的美学效果;平压盖及桥钮干净利索、比例恰当 , 充分体现出秀巧精工为上的特点 。
掇球壶【诞生年代】清代嘉庆、道光年间
【创制名家】邵大亨
【成型典故】生长在江苏宜兴的邵大亨 , 对煮莲子粥所用的莲子罐印象深刻 , 在对莲子罐细细改良之后 , 创制了以清秀俏丽著称的莲子壶 。
邵大亨制莲子壶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 , 莲子壶都是无数爱壶者追捧的对象 。 但是邵大亨的创作脚步并没有停留于此 , 莲子壶虽美 , 但离他心中的预期还有些距离 , 于是邵大亨开始着手莲子壶的改良与再创造 , 设计图稿画了无数张 , 实地制作失败了无数次 , 终于创制出了震动紫砂界的掇球壶 。
邵大亨制掇球壶
【壶型简介】掇球壶的壶身 , 是一个滚圆的球 , 该球的球心端正的位于壶腹的位置上 。
壶肩到壶口有一个圆润流畅的过渡与衔接 , 壶口与壶盖相接处有较为硬朗的线条承接 , 整个壶盖的基础也在于此 。
壶流必须采用一弯流 , 壶把的安置在与壶流对称的同时 , 从壶肩开始延伸 , 逐渐由粗变细 , 延伸至壶下腹回归壶身 , 整体行云流水、通畅练达 。
提璧壶【诞生年代】20世纪50年代
【创制名家】顾景舟
【成型典故】1956年秋天 , 在顾景舟与时任中央美院教授高庄展开了一场关于提梁壶的交谈 , 使顾景舟萌生了做一把紫砂提梁壶的想法 。 于是 , 顾景舟按照自己的想法 , 设计了一份集旭茂提梁壶和天香阁壶所有优点的提梁壶图纸 , 征求高庄的意见 。
顾景舟制提璧壶
高庄眼看顾景舟所绘制的图纸 , 喜欢的不行 , 可是时间短促 , 在改完图稿之后 , 便匆匆回了北京 。 于是 , 顾景舟就按照图稿的比例 , 用紫砂制出壶体实样 , 然后装上壶流、壶把 , 琢磨思考 , 不断修正 , 直到满意为止 。 1956年冬 , 这把紫砂提梁壶的雏形便制成了 。 之后的20年里 , 顾景舟通过4次修改 , 终于制成了提璧壶 。
顾景舟制提璧壶
【壶型简介】提璧壶的壶身是直行的 , 壶腹的弧线与壶盖的弧线平行 , 壶口颈部有一条肩与口的分割线 , 稍厚于壶盖面 , 润泽饱满 。 壶身、壶盖、壶钮呈现出线与线 , 线与面 , 线与角之间的流畅大方 , 诠释的恰到好处 。
顾景舟制提璧组壶
提梁从壶流根部延伸出的提梁凌空而起 , 扁平的设计集整体的美感与实用性与一体 , 虚实相间 , 曲直刚柔 , 极具匠心 。 同时 , 提梁营造出的空间感将方圆结合 , 符合中国人“天圆地方”的传统审美 。
报春壶【诞生年代】20世纪70年代
【创制名家】朱可心
【成型典故】1971年的某一天 , 紫砂厂突然宣布召开紧急会议 。 会议要求所有技术骨干们必须在马上召开的广交会上 , 拿出创新作品来争取订单 。
朱可心创作时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作品 。 于是他将自己1955年制作的竹节咖啡壶与1964年制作的祝寿壶的精髓巧妙融合 。
朱可心制竹节咖啡壶
设计出简约大气的鸡心形壶身配以梅枝延伸的壶嘴和壶把 , 一根嫩枝由壶嘴伸展至壶身 , 朵朵娇梅或含苞 , 或怒放 , 正、背、侧、偏 , 千娇百媚 。
朱可心制报春壶
经过图纸的反复修改和无数次成品实验 , 报春壶终于诞生 , 一时间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 大批订单源源不断的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