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口述历史教学汇报展举行


课程|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口述历史教学汇报展举行
文章插图
2021年6月24日下午,“溯·塑——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口述历史教学汇报展”在北京市塑料三厂的原车间内举行。耸立的红砖墙,渐趋模糊的标语,带有包浆感的工厂物件,因为一群年轻人的进驻重新焕发了生机,也勾勒起了人们曾经的回忆。
自2021年3月底开始,39名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本科二年级同学在任课教师何贝莉、王沂的带领下,赴北京市塑料三厂开展为期一个半月的口述历史教学实践活动。学生自由成组,共采访9名对象,包括设备与电气工程师、工会干部、车间技术工人、现任与前任厂领导、档案室管理员等不同岗位,受访者基于亲身经历,从不同的角度口述还原了一个国有企业在过去60年间的兴衰沉浮。本轮课程共获得了90余万字的口述访谈资料,80小时的口述访谈影像。整理出2000余张该厂不同时期的历史照片和1小时的历史影像;此外,基于口述历史的内容,学生创作出9件(组)习作,涵盖VR、装置、音乐、绘画等多种形式。最终,学生采访编辑的口述史文本、影像和基于受访人经历而形成的艺术习作,与塑三厂老职工创作的美术、摄影、书法作品一道,连同该厂历史的诸多文献、档案、实物,以展览的方式在当年厂房车间里共同呈现了出来,汇聚形成了此次教学汇报展。
课程|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口述历史教学汇报展举行
课程|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口述历史教学汇报展举行
文章插图
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教授表示,这次教检准备的很充分,学生们的表现让人欣慰。徐悲鸿先生曾留下“尽精微、致广大”的中央美院校训。这次教检展览就是因循这一精神而进行的。首先,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深入到档案和大历史中,进入到一个个鲜活的、具体的生命记忆里,正是一个“尽精微”的过程。同时,这次展览也是四十年改革开放历史的浓缩,是一个“致广大”的过程,也是让年轻艺术家在走出“小我”,深入到国家发展和历史发展的大命运之中的过程。各位老先生敞开心扉的回忆,都是在帮助我们塑造新一代有担当有情怀的年轻艺术家。社会学方法和人类学方法的引入,在美术学院的教学史上并不是第一次,早在民间美术系时期就已经采用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方法,抢救民间手工技艺。今天,我们进一步采用严谨而专业的社会学、人类学方法,并把口述历史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在教学上对师生提出更高的专业要求,这既是对美术教学实践的历史性承继,也是进一步的深化与拓展。
据悉,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自2020年开始了常规课程式的“口述历史”教学,这也是中国高校美术系统中最先开设这门课程的院系,至今已完成两学年。该课程旨在于美术学院体系中确立口述历史实践的学术规范和工作量,以此训练同学们掌握田野考察的基本技能,同时在对象选择上并不局限在艺术圈内部,而是鼓励同学们能借助这一课程机会尽可能多的探究“圈子”外的人情和事故。在实践过程中以普通人的视角增加对社会、国家和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培养其基于口述史的多学科视野,与美术学院现有的创作型课程和已掌握的创作技法相联系,为其进一步的论文写作和艺术创作提供缘起,因此课程也特别重视学生口述史实践在呈现方式和反馈上的重要性。此轮课程突出在地性,偏重于创作导向,在巩固第一年形成的学术规范的基础上,更加回归美院教学的传统诉求,注重口述历史教学在美术创作中的延展形态。强调口述访谈对受访对象的反馈以及受访对象在这一过程中 的参与和合作。此次习作中就有多件作品是基于受访人特有的技艺,或是工厂原来生产的原材料而形成的。
课程|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口述历史教学汇报展举行
文章插图
受访人之一,北京市塑料三厂厂长郭喜亮对此次课程予以了大力支持。他表示,此次中央美院开展口述历史的活动,不仅是对塑料三厂历史的系统梳理,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形成的创作成果不仅让老师傅们对于艺术有了重新的认识,唤起了大家的共同记忆,也为今后塑料三厂推进园区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行性思路。此次展示的工厂空间,将被重新整修形成自有空间,更好地为围绕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更多地主办具有社会影响力和贴近生活的文化活动,辐射属地,服务北京。未来“塑三”也将会继续支持美院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起点探索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