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李白的《静夜思》,看似简单,却被误读了千余年

唐朝时期的李白和杜甫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 , 确切地说 , 杜甫还曾做过李白的小弟 , 跟着他一起寻过仙草 , 找过仙人 。
【历史故事】李白的《静夜思》,看似简单,却被误读了千余年】只不过后来 , 杜甫发现李大哥的这种爱好他不喜欢 , 毕竟太虚了 , 而他本身也浪漫不起来 , 他很现实 , 想着为国效力 , 成就一番伟业 。
【历史故事】李白的《静夜思》,看似简单,却被误读了千余年
文章图片
所以 , 杜甫辞别李白踏上了属于他自己的人生 , 而李白自然没有阻拦 , 毕竟有志气总是好的 , 而此时的李白已经看破了功名利禄 , 他觉得这些身外之物只是禁锢他自由的枷锁 。
两人虽然分道扬镳各自追求理想与信念去了 , 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两人之间的友情 , 尤其是杜甫 , 他对李白的思念好似比山还高 , 比海还深 , 动不动就会给李白写诗 。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 , 杜甫给李白写了《春日忆李白》;冬天万物沉睡 , 杜甫给李白写了《冬日有怀李白》;杜甫喝酒喝嗨了 , 他给李白写了《饮中八仙歌》;夜长梦多之时 , 杜甫又给李白写了《梦李白》;时间太长没有见李白 , 他提笔又写下了《不见》……
可是令人不解的是 , 李白看着杜甫的相思之苦 , 只给他回了两首诗 , 难道李白不珍惜杜甫的友情不成?
当然不是 , 是因为李白实在是太忙了 , 他忙着寻仙人、忙着结交新朋友、还忙着喝酒 。
【历史故事】李白的《静夜思》,看似简单,却被误读了千余年
文章图片
李白是诗仙 , 更是酒仙 , 离了酒 , 李白又怎么会是李白?
李白的很多名篇佳句都是在酒后写出的 , 在李白的诸多诗篇中 , 《静夜思》无疑是知名度最高的 , 几乎连三岁的娃娃张口也能背出:
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
可是这首诗看似简单 , 但却被误读了千余年 , 尤其是前两句的真正含义 , 很少有人知道 。
我们认为的静夜思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 即公元726年 , 这一年李白已经26岁了 , 和当时无数的读书人不同的是 , 此时的李白已经游历了不少地方 。
他为追逐“仗剑去国 , 辞亲远游”的梦想出蜀多时 , 他的下一站目标就是烟花三月的扬州 。
李白去往扬州的路很是漫长 , 从春天开始出发 , 秋天才到达扬州 , 或许是由于水土不服 , 他在扬州病倒了 , 只好在扬州的一间旅店中养病 。
【历史故事】李白的《静夜思》,看似简单,却被误读了千余年
文章图片
远离故乡的游子 , 在生病的时候总会更加思念故乡 , 李白自然也不例外 。
有那么一天 , 秋高气爽 , 月明星稀 , 李白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 便站在窗前遥看天上挂着的那轮明月 。
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思乡之情 , 提笔写下了这首被传诵千余年的《静夜思》 。
这首诗很简单 , 只有20个字 , 而字面意思也非常容易理解 , 不像其它古诗那般生涩难懂 。
而我们大多数人也正是从字面来理解这首诗的 , 意思是说 , 床前的明月很明亮 , 怀疑是地上泛起了一层银霜 , 我抬起头看着天空中的明月 , 低下头来很是思念我远方的家乡 。
【历史故事】李白的《静夜思》,看似简单,却被误读了千余年
文章图片
这种认为似乎没有多少人会反对 , 毕竟我们在小的时候 , 语文老师也是这么教的 , 正是理解了字面的意思 , 让我们很多人都能轻松背诵下来这首古诗 , 以至于过去了很多年 , 很多课本上的知识已经忘得七七八八 , 而这首诗依然能流利背诵 。
只不过很少有人去深究 , 如果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这首诗 , 其实是一种误读 , 而这种误读的问题就出在了前两句诗中的“床”和“疑”上 。
静夜思中的“床”
在我们的理解中 , “床”自然就是指的就是我们睡觉的床 , 其实在古人的思想中 , 床并不一定指的是睡觉的床 , 更多时候 , 它指代的是“井栏” 。
在古代 , 故乡又被称为有井水的地方 , 而成语“背井离乡” , 也是说离开了有井水的故乡 , 而不是将故乡的井给背走 , 毕竟故乡的井是背不走的 , 而即使能背走 , 故乡里的人该怎么吃水?
【历史故事】李白的《静夜思》,看似简单,却被误读了千余年
文章图片
而在一些诗句中 , 更是直接将“井”和“床”连在一起抒发感情 , 比如李商隐这般写道:
不惜金弹飞林外 , 更筑银床在井头 , 再比如杜甫这般写道:露井冻银床 , 秋风生桐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