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京辉|孟京辉谈网红地之变:阿那亚戏剧节让志趣相投的人相遇丨对话


孟京辉|孟京辉谈网红地之变:阿那亚戏剧节让志趣相投的人相遇丨对话
文章插图
阿那亚戏剧节海边放映现场。主办方供图
如果将时针拨回八年前的秦皇岛市西南部的昌黎县,这里曾是一片“寂静之地”,“孤独图书馆”与“阿那亚礼堂”的构想或许还尚未在阿那亚创始人马寅的心底孕育。而那一年,孟京辉与陈向宏、赖声川、黄磊共同发起了第一届乌镇戏剧节。八年后的初夏,孟京辉再次通过戏剧节,让“文青”们得以在北方的海边相聚。相比于内陆,海边的空间环境给了艺术家们更宽广的创作空间。25部特邀剧目,37场环境戏剧朗读,15座戏剧房子开放居住;300位艺术家横跨300小时缔造“候鸟300”生活艺术创作马拉松;海边对话、海边放映、海边工作坊、戏剧大巡游、海边篝火等系列以戏剧为主题的活动开启、落幕,孟京辉也在海边开启了新作《伤心咖啡馆之歌》的首演。
戏剧存在的空间最远可以拓展到哪里?孟京辉一次次把戏剧带去各个场域的“戏剧理想”又是什么?“戏剧节”的作用又是什么?坐在新京报采访人员对面的孟京辉思考了一下说,“创造一个小氛围,让志趣相投的人走进来。”
孟京辉|孟京辉谈网红地之变:阿那亚戏剧节让志趣相投的人相遇丨对话
文章插图
阿那亚戏剧节艺术总监孟京辉。新京报采访人员 郭延冰 摄
“戏剧可以让人与自然有所联络”
午夜,喧嚣散尽的“阿那亚”街头恢复了片刻宁静。此刻,走在街上的人们并没有倦意。与孟京辉的采访约在了午夜时分,他的新作《伤心咖啡馆之歌》第二场演出刚刚完成,全体演员,正在与孟京辉热烈地谈论着演出的调整。
见到采访人员到来,孟京辉关切问道“是否看了今天的演出?”这个问题源于前一天《伤心咖啡馆之歌》首演,并未达到他心中完美的状态,以至于在第二场演出前,他临阵又做出了新调整,他在等待着一位“外来人”的肯定。此时除了楼下院落中,演员们时高时低的说笑声,唯有微柔的海风摩挲着午夜。而这次的谈话,便是从“环境与戏剧”的结合引出。
孟京辉|孟京辉谈网红地之变:阿那亚戏剧节让志趣相投的人相遇丨对话
文章插图
孟京辉作品《伤心咖啡馆之歌》剧照。主办方供图
孟京辉特别分享了在前一天凌晨三点,他去观看陈明昊导演《海边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的首演感受,他觉得那个作品里,有着“海边戏剧节”的独特气质。在初夏的海边,黎明前依旧寒冷,孟京辉跻身于一群与他一样彻夜未眠的青年人中间,戏的尾声,音乐现场响起,所有面朝东方的人迎来地平线的曙光,此时全体演员迎着日出的方向走进了大海,“这绝对是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不到的感觉,自然与人类的一切联系,在此时唯有戏剧可以把它们联络起来,那一刻我特别感动、高兴。”
作为乌镇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的艺术总监,如今孟京辉再次将“戏剧节艺术总监”的身份带到了阿那亚这座北方海边小镇,这一次,孟京辉开始反思如今众多的“戏剧节”,应该如何与当下不同的人群产生关系。
孟京辉|孟京辉谈网红地之变:阿那亚戏剧节让志趣相投的人相遇丨对话
文章插图
陈明昊作品《海边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主办方供图
“戏剧节策划不需要任何经验与捷径”
新京报:你策划了那么多品牌戏剧节,“戏剧节”的功能究竟是什么?
孟京辉:戏剧节的作用,就是在大环境之中去创造出小氛围,让喜欢这种小氛围的人融入进来。比如乌镇戏剧节发起之初,我们就特别希望强调国际性、专业性和当代性,让大家相聚在极小又特别美的小镇里,这样能营造出一种特别有亲近感的氛围。地域的不同其实能寻找到与戏剧有关主题的区域也不同,戏剧节无非是在小气候下,趣味相投的人的集合。往往在日常的大环境中,由于商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艺术家的生存空间并不是特别完整,我们希望通过戏剧节的形式,将每个人完整的聚拢到一起,达到一种舒服的状态。
孟京辉|孟京辉谈网红地之变:阿那亚戏剧节让志趣相投的人相遇丨对话
文章插图
《美狄亚》剧照。阿那亚的“海边”是艺术创作的独特场域。主办方供图
新京报:你过往乌镇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的创办经验,有助你在这次的阿那亚戏剧节中找到“捷径”吗?
孟京辉:不需要借鉴任何所谓的经验与捷径。正如很多人说,这里是个“网红”的地方,但同时也是青年文化和多元文化的交界处,这里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应该让人感觉到“活跃”与“活力”。戏剧和音乐、戏剧和文学、戏剧和建筑、戏剧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在这里都能有互动,激发艺术家跨界的灵感,而“在海边”的艺术氛围在国内应是独一无二的。我希望阿那亚戏剧节,按照自己的特色走下去就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