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道惊城TB|真是因为齐桓公晚年昏庸,宠信奸臣所致吗?,齐国霸业逐渐褪色( 三 )


按照这样来说 , 卫开方支持公子潘夺位 , 显然是野心家扰乱齐国统治秩序的行为 。 可结果呢?公子昭顺利继位之后 , 并没有追究公子潘和卫开方的责任 , 公子潘后来杀了公子昭的继承人 , 还是卫开方动的手 。
十年 , 孝公卒 , 孝公弟潘因卫公子开方杀孝公子而立潘 , 是为昭公 。
由此可见 , 公子昭虽然在宋国的武力支持下成为齐国国君 , 但他顶多也就干掉沦为“首恶”的公子无亏三人 , 根本没能力收拾其他公子 , 这也为齐国后来的动荡埋下了伏笔 。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公子潘的强大势力是卫开方带来的吗?难道没有卫开方 , 公子潘就没心思争夺国君宝座了吗?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所谓的三个奸臣 , 其实都不过是爪牙或打手一流的人物 , 说他们主宰齐国朝堂进而祸乱天下 , 显然有些高估他们的影响力了 。
齐桓公晚年之所以会落得如此下场 , 齐国之所以会在齐桓公去世之后动荡近半个世纪 , 主要是因为他生前过于在意权力制衡 , 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
大家可以想一想 , 有哪位帝王或国君像齐桓公这样 , 同时重用五个儿子 , 让他们权力相当 , 最后却安然无恙的?
我随便举几个例子:孙权这么玩 , 儿子造反;李世民这么玩 , 儿子造反;康熙这么玩 , 儿子造反……
让众多儿子相互制衡 , 其结果必然会有人铤而走险 , 即使没有在老皇帝生前铤而走险 , 等老皇帝走了之后 , 这几个儿子肯定也会打成一团 。
仔细想了想 , 似乎没有例外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什么齐桓公吃了厨子带来的人肉 , 什么某位小鲜肉为齐桓公现身 , 什么某位精神齐国人大唱赞歌之类 , 实在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 。
如果齐桓公不搞出这种众多儿子相互制约的格局 , 要杀这几个所谓的奸臣 , 还不是新国君一句话的事?
顾道惊城TB|真是因为齐桓公晚年昏庸,宠信奸臣所致吗?,齐国霸业逐渐褪色
文章图片
从这个角度来看 , 齐桓公去世之后 , 齐国之所以会大乱 , 完全是因为齐桓公操作失误 。
最后一个问题是:齐桓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难道不知道众多儿子争权夺利的结果吗?
齐桓公肯定是知道的 , 因为齐桓公本人之所以能上位 , 就是因为齐国发生内讧 , 齐襄公被杀 , 齐桓公又在夺位期间杀了兄弟公子纠 , 他比谁都清楚众多儿子争权夺利的害处 。
但齐桓公依然这样做了 ,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如果齐桓公不这样做 , 他就没有安全感 。
如果只培养一个儿子 , 等这个儿子势大之后 , 难保他不会铤而走险火并自己 , 就算儿子没有这种想法 , 难道还不会有人撺掇他吗?
当群臣只需要在老国君和壮年太子之间做选择时 , 恐怕没什么人会选择老国君 , 因为随着他年龄的增长 , 投资潜力自然会越来越小 。
而壮年太子则不然 , 在他没有成为国君之前率先投资 , 将来就很容易吃个饱 。 如果再撩拨他出兵干掉老国君 , 自己在其中充当刽子手 , 恐怕更有机会赚个盆满钵满 。
再者 , 如果只培养一个儿子 , 万一这个儿子出现什么意外 , 而老国君年事已高 , 没多少时间培养新的接班人怎么办?
到了那个时候 , 恐怕就是一众外戚和权臣把持朝政 , 老国君的接班人只能当个傀儡 , 运气差点直接被干掉 , 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
战国时期的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 , 其实都是由于国君一脉弱势 , 引发的群臣犯上作乱 。
不止是战国时代如此 , 翻开史书 , 从春秋到唐末 , 类似的事情从来都不是什么新闻 , 因为在贵族政治时代 , 这种情况是无解的 。
顾道惊城TB|真是因为齐桓公晚年昏庸,宠信奸臣所致吗?,齐国霸业逐渐褪色
文章图片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 史书在讲述历史的兴衰成败时 , 一方面会客观记述它的真正原因 , 另一方面也会加入各种民间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