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 , 军事家 , 他曾经说过:“欲安邦定国者 , 必悉唐宗兵法 。 ”
唐太宗李世民 , 唐朝第二位皇帝 , 开创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 在贞观十八年 , 唐太宗李世民做出了一个决定 , 那就是亲自率领将士征辽东 , 讨伐高丽 。
在这场战役中 , 李世民是如何征服辽东的?手下将领当敢死队长 , 如何以少胜多 , 带领着三万兵马横扫十五万敌军?
文章图片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小的时候便表现出异常的军事天赋 , 他的父亲李渊出生于关陇世家 , 他的母亲则是名将后代 。 自十岁起便跟随着父亲走南闯北 , 辗转到过河南、陕西、陕西等多地 , 见过许许多多的有趣之事 。
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 , 不如行万里路 。 在看过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之后 , 其父亲李渊被隋朝皇帝调回长安 , 这时 , 李世民便成了亲王 , 长期居住于长安 。 在这个时期 , 隋朝皇帝便派将领讨伐高句丽 , 结果高句丽没有成功被灭亡 , 隋朝却被李渊取而代之 , 建立起唐朝 。
文章图片
在这期间 , 李世民小小年纪 , 也才刚成年不久 , 便独自带兵成了李渊最得力的助手 。 雁门关一战 , 他的军事才能从此展露出来 。
当时 , 隋朝皇帝游历边境 , 结果突厥人发起进攻 , 将隋朝皇帝困在了雁门 , 雁门旁便是李渊管辖的区域 , 李渊当时由于负责其他的事情 , 李世民便主动请命 , 前去救援隋朝皇帝 。
在这之后 , 李世民便取得自己父亲最大的认可 , 常常将他带在身边 , 也为后来的李渊起兵反抗攻入长安做足了准备 。
文章图片
两大将领
公元618年 , 唐朝正式建立 , 改国号为唐 , 唐高祖李渊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 。 在公元626年 ,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 在这之后 , 李渊便封李世民为太子 , 之后又禅让皇位于他 , 从此 , 李世民即位 , 是为唐太宗 。
在贞观之治时期 , 李世民带着十万兵马亲征高句丽 。 在这期间 , 各路英雄豪杰皆拜于他的名下 , 程咬金、李靖、李绩效等都是一等一的名将 。 而其中两位在这次战争中 , 表现尤为突出 , 那便是李绩和李道宗 。
文章图片
李绩 , 自唐朝开国以来 , 便辅佐于李渊 , 是唐朝的三朝元老 , 李世民曾对他做出这样的评价:当今的名将便只有李绩、道宗、万彻三人 。 这样高的评价 , 便成就了他的名将之实 。
李道宗 , 唐朝重要将领 , 战功赫赫 , 唯一一位与李绩、薛万彻齐名的有名将领 。 他也是李世民的堂哥 , 作为皇亲国戚 , 他并没有任何的架子 , 忠心耿耿 , 从始至终效忠于李世民 。
文章图片
亲征辽东
贞观十九年 , 李世民亲自率领军队进攻辽东 , 高丽得此消息 , 为了守住自己的城池 , 立刻派了四万精兵好马支援辽东城 , 在这时 , 李道宗便主动请命 , 仅带着几千兵马打头阵 。
高丽人万万没想到 , 首次出战便是以少对多 , 他们来不及思考为何只派出几千兵马 , 便被这样不要命的打法给败下阵来 。
【【历史故事】李世民征辽东时有多猛?2位名将打头阵当敢死队长,3万打下15万】李道宗的首次出战 , 便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 他奋勇杀敌 , 歼灭敌军数千名 。 但是 , 没过多久 , 敌人很快反应过来 , 以兵多的优势迅速围攻唐军 , 将唐军牢牢包裹在敌军之内 , 唐军此时也有伤亡 , 并且伤亡人数与日俱增 。
文章图片
就在李道宗陷入包围时 , 唐军敌不过 , 随着时间流逝 , 高丽军缩小包围圈 , 正在你追我赶之时 , 李道宗率领一对精兵穿梭在战场 , 而坐镇后方的唐太宗带领着李绩即时赶到 。
两方就像商量好的一样 , 李道宗爬上高地 , 率先发现了高丽军的一个破绽 , 与高丽军背后的李绩相互配合 , 李道宗带着精兵部队突出重围 , 将敌人打得落荒而逃 。
文章图片
俗话说的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高丽军万万没想到 , 唐太宗手下的将领这么的厉害 , 敢于冒险 , 勇猛杀敌 , 敢死队长的名称非他们莫属 , 以少胜多的局势竟在一场战役中出现了两次 。
- 低至2少女心家居好物学生党 | 租房党
- 【历史故事】皇帝打赏的金瓜子是何物?为何嫔妃们接过后会欣喜异常?很珍贵!
- 【历史故事】古代攻城战那么难打古人为何不选择绕道而行
- 【爱历史】老照片:北京记忆1980年的民生百态,没有高楼大厦,一片祥和!
- 【爱历史】三星堆和山海经究竟有何联系?都和轩辕黄帝有关,千年谜题就此解开!
- 【历史故事】汉水之战,最强的就是赵云吗?你看看这员猛将的表现再说吧
- 【历史故事】老农500万卖掉祖传宝刀,专家愤怒指责,老农:你们无权干涉
- 【爱历史】纪子妃娘家曾参与德仁太子的退位活动?幕后操控手到底是谁?
- 【爱历史】三国中下落不明的4位大将,一位正面枪挑吕布,一位险杀了马超
- 【爱历史】我国“最正宗”的汉族人,只说古代方言,专家:虽听不懂,但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