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每年带走的泥沙跟长江差不多 黄河和长江泥沙量对比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黄河是世界上最浑浊的河流之一,河水一直都是黄色的,因为河水中杂有大量黄色泥沙,曾经有“一碗水半碗沙”的说法,但是现在黄河河水彻底变清了,甚至有了“黄河水直接可以饮用”的说法 。

黄河每年带走的泥沙跟长江差不多 黄河和长江泥沙量对比

文章插图
黄河全长5464公里,发源于青藏高原,途经九省后入流渤海,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是亚洲第三长河流,是全球第六长河流,蜇伏我国中部土地上,十分雄伟 。
黄河水变清了,河每年带走泥沙比长江还少?
对黄河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知道,黄河下游多处河段比地面还要高得多,甚至高出10多米,所以黄河得了“地上悬河”这个绰号,这是因为黄河每年输送泥沙多达16亿吨,4亿吨泥沙留在黄河下游,生成新的平原,还有12亿吨泥沙流入大海 。
黄河每年带走的泥沙跟长江差不多 黄河和长江泥沙量对比

文章插图
在“晋陕峡谷”黄河段,过去两岸都是广阔的黄土高原,由于没有多少植被,加上土质疏松,每次降雨都有大量水土流失,这导致该区支流系统非常庞大,有数千条之多,光黄土高原支流每年输送多达9亿吨泥沙 。
1吨黄土0.7个方,12亿吨就就8.4亿个方,完全可以堆积成一座大山,所以黄河每年带走一座大山的泥沙,尽管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地并没有黑土地那么有养分,但就这么白白流失了,也是非常可惜 。
黄河每年带走的泥沙跟长江差不多 黄河和长江泥沙量对比

文章插图
但是近些年来,人们注意到黄河水越变越清澈,甚至有河段河水的清澈度超过了长江水,怪不得有小孩子第一次见到黄河后第一句话:我看到长江了,这充分说明黄河水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河水彻底变清了,可以跟长江江水相比了 。
从量变到质变,经过近60年的治理,今天黄河已经发生了巨变,黄河两岸也今非昔比,黄河每年带走的泥沙从12亿吨减少到8.3亿吨,再从8.3亿吨减少到现在的2.68亿吨,据说比长江带走泥沙还要少,是真的吗?
黄河每年带走的泥沙跟长江差不多 黄河和长江泥沙量对比

文章插图
近年来,长江带走泥沙量也在减少,在三峡大坝还没建成之前,长江江水每年带走泥沙多达4.68亿吨,在三峡大坝修建之后,长江每年带走泥沙减少到2亿吨左右,总之,中国的这两条大河带走的泥沙量双双减少了,所以,现在黄河带走泥沙比之前长江要少 。
黄土高原披绿装
黄土高原地域辽阔,位于我国的中部偏北的地区,东西长1000余公里,南北宽750公里,包括了陕西、山西、甘肃、宁夏和青海部分地区,总面积约为30万平方公里 。
在几十年前,黄土高原基本上没有树木,由于土地流失严重,当地农民的耕地都无法固定下来,今年在这里播种,明年可能就要去那里播种了,而且下雨之后,土地会脱层皮,所以损失很大,当地人将耕地称为“流动沙地”,陕西境内的流动沙地一共有860万亩 。
黄河每年带走的泥沙跟长江差不多 黄河和长江泥沙量对比

文章插图
为了种植庄稼,农民通过打“淤地坝”的方式来保留水土,淤地坝就是在山坡的沟道修建大坝,目的是拦截大量沙土和水,大量沙土流到这里后,堆积出一片平原地,然后农民们在平原地上种庄稼,水和土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
所以在四十年前,陕西打“淤地坝”非常常见,但是现在“淤地坝”也渐渐消失了,因为农民再也没有这个必要了,黄土高原的土地流失情况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黄土被种下了大量植被 。
黄河每年带走的泥沙跟长江差不多 黄河和长江泥沙量对比

文章插图
到了今天,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从之前的0.9%增加到现在的70%,黄土高原披上了绿装,甚至比南方地区的绿色还要多,之前经常流动的沙地现在已经变成了固定和半固定沙地,极少有沙土流进黄河,这就是黄河水变清的原因之一 。
黄河变清,有什么益处?
首先黄河水变清肯定是件好事,证明黄土高原上长有大量植物,土地流失情况得到了彻底解决,保住了黄土高原的土地,农民有了大量可用于耕种的稳定土地了,要不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未来很有可能就没有了 。
黄河每年带走的泥沙跟长江差不多 黄河和长江泥沙量对比

文章插图
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变好了,不再是之前死气沉沉的黄色,取而代之的是鲜活的绿色,绿色植被净化空气,释放氧气,空气变清新了,很多人愿意在这里安家了,有不少农户通过种植庄稼和水果,已获得了不错的收入,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
黄河水变清后,黄河水中的鱼类品种很有可能变得更加丰富了,之前不适应大量泥沙河水的鱼类可能就要来在黄河河水中生存和繁衍了,说不定几十年后,黄河中的鱼类品种变得跟长江那样丰富 。
黄河每年带走的泥沙跟长江差不多 黄河和长江泥沙量对比

文章插图
【黄河每年带走的泥沙跟长江差不多 黄河和长江泥沙量对比】黄河水一直都很浑浊,有上万年历史了,现在彻底变清了,会不会破坏之前建立好的生态环境呢?从目前来看,并没有对生态环境造成任何的破坏,反而是更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持 。有趣有料的科学内容请关注唯一的微信公众号:有趣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