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民俗文化 惊蛰的民俗文化

惊蛰的民俗文化,或许有你不知道的一面
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 。到了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惊蛰习俗:吃梨、蒙鼓皮、打小人等 。
01
启蜇是立春之后的一个节气,与之相关的民俗主要有“补天穿”、“拉保保”、“送水接寿”等 。
天穿节,是历史遗留的感恩缅怀女娲补天的民间纪念日之一,也是古代人们期盼风调雨顺、万物欣荣、农业丰收和安乐和平的节日 。具体时间在各地略有差异,正月初七、十九、二十、二十三日不定 。
传说正月二十日,女娲从昆仑山炼出五色石补天 。张岱《夜航船》亦记载:“正月二十日为天穿,以红彩系饼饵投屋上,谓之补天 。”宋代李靓《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感而为诗》云:“娲皇没有几多年,夏伏冬愈任自然 。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 。”天穿节这一民俗,其中即含修补心火礼德之义 。
“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六拉保保 。”拉保保是四川地区自古以来就盛行的民俗文化,亦称为“保保节” 。在正月十六这天,年轻的父母要领着自己十岁以下的孩子到公园内选择一位踏青游春的人,作自己的孩子“保关煞”,以保护小孩子度过童年时期的几道“关口”,顺利长大成人 。被拉之人若同意,便成为孩子的“保保”,也就是“干爹”,当干爹的就要给干儿子取一个包含美好祝愿的吉祥名字 。
在川西,古启蛰节的一个主要习俗是女婿去给岳父岳母送节,以表达感恩 。送节的礼品通常是藤椅和“罐罐肉” 。藤椅有两把,上面缠着一丈二尺长的红带,称为“接寿”;“罐罐肉”,就是用沙锅炖好猪脚和雪山大豆、海带放入罐中,再用红纸、红绳封罐口 。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因为川西多雨,这个礼物既实用,又蕴含着祝愿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的美意 。
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那可是个是非之神 。每年都会在这一天出来找事儿,开口噬人,谁挨上了,那这一年算是甭踏实了,不但会常遭邪恶小人的算计,影响您的前程不说,还会引致百般不顺呢!您想这谁愿意呀!于是人们在惊蛰这天就拜祭白老虎 。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 。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 。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 。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
惊蛰这个节气万物复苏,乍暖还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还因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 。
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 。此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
苏北及山西一带有流传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 。
也有人说“梨”谐音“离”,据说,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
春天是一年之始,年初身体没有调养好,到了年中、年尾就会生病 。
02
启垫农谚:
与天象气候有关的:雨水(古启蛰)非降雨期,还是降雪期 。
【惊蛰的民俗文化 惊蛰的民俗文化】雨水(古启蛰)要淋,清明要睛 。雨水(古启蛰)节,把树接 。
春要暖,冬要冻,一年四季没病痛 。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 。
与任何事物有关的: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宽 。
七九八九雨水(古启蛰)节,种田老汉不能歇 。
麦田返浆,抓紧松绑 。
顶凌麦划榜,增温又保坊 。麦子洗洗脸,一垄添一碗:
麦润苗,桑润条 。
蓄水如围粮,水足粮满仓 。水是庄稼血,肥是庄稼粮 。
会耕会种,无类不长 。
雨水(古启蜇)甘蔗节节长,春分橄榄两头黄 。
勤练口才,才有好口才,价值千万
03
“虫土闭而蛰,鱼渊潜而处藏”,《说文》解释“蛰”是藏,《尔雅》解释“蛰”是静,动物们探头探脑怯生生出来了,也到了花开的的时候了,等待花开的声音是寂静的,特别喜欢这种安静静待花开的意境 。
“蛰”字是由执与虫的组合,这个执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天地关系而言,是拘系,这就是马王堆帛书中“正名修刑,执虫不出”的意思 。
另一层,生物包括我们人类自身而言,是守持,守持才能护生、存生,这也是生存之本 。所以,守持的概念对于生命而言非常重要,也是人格的精华所依 。
惊蛰至,万物生 。让我们从惊蛰开始,爱上四季的律动,感受生命的充盈 。桃花三月、春风十里,万物生长,蛰伏芳华 。
祝愿大家不负春光,不负自己!

惊蛰的民俗文化 惊蛰的民俗文化

文章插图
惊蛰的民俗文化 惊蛰的民俗文化

文章插图
惊蛰的民俗文化 惊蛰的民俗文化

文章插图
惊蛰的民俗文化 惊蛰的民俗文化

文章插图
惊蛰的民俗文化 惊蛰的民俗文化

文章插图
惊蛰的民俗文化 惊蛰的民俗文化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