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 。父平,相厘王、悼惠王 。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 。
留侯张良,他的先人是韩国人 。祖父开地,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 。父亲平,做过厘王、悼惠王的相 。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父亲平去世 。
评:贵族出身,一生与韩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为下文伏笔 。
卒二十岁,秦灭韩 。良年少,未宦事韩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
张良的父亲死后二十年,秦国灭亡了韩国 。张良当时年纪轻,没有在韩国做官 。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这是因为他的祖父、父亲任过五代韩王之相的缘故 。
良尝学礼淮阳 。东见仓海君 。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①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
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了仓海君 。他找得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 。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 。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寻拿刺客非常急迫,这是为了张良的缘故 。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 。
评:这一段把年轻人的血性刚勇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秦灭六国后,筹划复仇的人不少,但激烈程度如此的不多 。他年纪轻轻,散尽家财,“弟死不葬”,而是为了复仇 。孰轻孰重?张良并非只是逞一时之勇 。而是因为他心中有“大义”,尽管这个“大义”未必适合于所有人 。国破,他连家也不要,在他心中家与国已经紧紧连在一起,他必须击杀罪首,他并非不明白纵使杀了秦王,也改变不了韩国灭亡的现实 。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现实与道义之间做艰难的选择,现实总是那么近,道义总是那么虚无,最后往往是妥协 。我觉得张良身上体现了这种难得的“侠”的风尚,同时,还有他为了心中道义而不惜己身的精神 。
他采取的方式是“斩首行动”,这种方式出其不意,但风险更高,他敢于选择,足见他的奋不顾身,然而并非没有策略 。
此时的张良呈现的是人性中至刚至强的一面 。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②,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
①圯(yí,夷)桥 。②鄂通愕 。
张良闲暇时徜徉于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裳,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桥下,看着张良对他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 。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跪着替他穿上 。老人把脚伸出来穿上鞋,笑着离去了 。
评:这是传奇的故事,太史公保持着普通人追求新奇,好奇的一面,对奇闻异事多有保存,有人说《史记》多有不可信之处,可能就是因为司马迁有着大众的好奇心 。市井街坊间流传的故事固然有添油加醋的成分,但司马迁不仅仅记载历史,他还写人,要把人写活,细节,故事必不可少 。甚至在他心里,人比史更重要 。”
这个故事很值得一看,从小说的笔法来看,司马迁把人物塑造得活灵活现,看到他人欠缺礼貌,张良“想打他”,他的血性刚勇丝毫不减 。但“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这可见张良的教养,照应上文的贵族出身 。
一个人的行为不是没有因由的,所读过的书,所接触过的人,所受的教育往往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中 。
能够“勉强忍下来”,可见他并非只有“刚”的一面,还有“忍”和“柔”的潜质 。
“下去捡来了鞋”发扬尊老的传统 。
不可思议的是“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跪着替他穿上 。”此时他的心中不是怨气,而是进一步把这种做法一以贯之,既然开头了,就做下去吧 。这并非没有准则,而是即使“替他穿上(鞋)”也无伤大雅,无非就是帮助一老人帮助得更彻底而已 。
张良做事求彻底,有始终,没有半途而废 。
良殊大惊,随目之 。
张良十分惊讶,随着老人的身影注视着他 。
(评:这时他才惊讶,可见刚才替老人穿鞋并非有更多的思量)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⑤,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 。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
⑤后(比我)晚,迟到 。
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 。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 。张良觉得这件事很奇怪,跪下来说嗯 。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去到那里 。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并说五天以后早早来会面 。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 。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老人离开说五天后再早点儿来 。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 。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才好 。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 。十年以后就会发迹 。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 。
评:对奇怪之事,保持着足够的好奇心 。很多人往往就缺少了这一点,有了好奇心,应该要有探索的欲望,这才能了解究竟 。
几次三番地“忽悠”,张良没有生气,自知迟到,只有做得更好 。当下很多人已经认识到“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要想有所收获,必须先付出 。
老人到底是不是真的会教自己什么东西,但承诺做到,总是力争做到,这是司马迁告诉我们的做人道理 。
至于“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当是司马迁不想删减当是口耳相传的故事,读史不拘字句的后人自会分辨真假 。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③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
说完便走了,没有别的话留下,从此也没有见到这位老人 。天明时一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 。
评:张良得到了馈赠,是一本书!
从此张良获得了超人智慧,辅佐刘邦入咸阳,随后与霸王相争 。这部书改变了他的整个人生,甚至影响了整整一个王朝 。因此往往会有人把张良这一光速的成长归结为他获得了一部“秘籍” 。
一直以来,秘籍思维影响了一代代人,有人可能会想,这肇始于司马迁的《太公兵法》 。
但我想太史公本意是通过这个故事,传递出“书籍才是人间至宝”这一道理,因为张良得到了《太公兵法》,还“常习诵读之”,还必须不断学习 。
优秀典籍不少,但能够珍视前人的经验智慧,努力学习,并且应用于生活中的人不多 。张良可以说开了先河 。
居下邳,为任侠 。项伯常杀人,从良匿 。
张良住在下邳时,行侠仗义 。项伯曾经杀了人,跟随张良躲藏起来 。
评:依然不改其“侠”的本色 。朋友有难,甘冒被杀头的风险,张良的智慧掩盖了他情义的光芒,他是择友的最佳人选 。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 。
过了十年,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个青年 。
评:得到兵书之后整整十年,张良在干什么?十年的时间足够让世人发挥想象 。但我想他做两件事情,一是读书,“常习诵读之” 。第二,谋求反秦 。
很多人看到了张良智慧的大脑,但往往忽略了他运用才智前期的积累,十年光阴对典籍的揣摩,十年的谋划,十年的实践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
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 。良欲往从之,
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驻在留县 。张良打算前去跟随他,
评:辨其强弱,知其大势 。
一己之力终究难以推翻暴秦,只有借势,才能让自己的水平得到最大发挥 。张良已经初步获得从血气方刚到深思熟虑的华丽转变 。
时势出英雄,时势让抓住机遇的人绽放万丈光芒 。
道遇沛公 。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 。沛公拜良为厩将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良为他人言,皆不省 。良曰沛公殆天授 。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
半道上遇见了沛公 。沛公率领几千人,夺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便归附了他 。沛公任命张良做厩将 。张良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向沛公献策,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 。张良对别人讲这些,别人都不能领悟 。张良说沛公大概是天授予人间的 。所以张良就跟随了沛公,没有离开他去见景驹 。
评:有人把这种相遇称为“缘”,但缘的背后必定是人的性格,或者魅力 。刘邦看上去没什么本事,但能够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地方,这就是他的大本事 。
张良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君主” 。并且一直追随下去 。
这是他做事有始有终的又一体现 。
《太公兵法》显神通,这是书籍传导智慧的力量 。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
张良多病,不曾独立带兵作战,一直作为出谋划策的臣子,时时跟从汉王 。
评:各司其职 。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 。樊哙谏沛公出舍 。沛公不听 。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 。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 。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且'忠言逆耳利于行 ,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 。"沛公乃还军霸上 。
沛公进入秦宫,那里的宫室、帐幕、狗马、贵重的宝物、美女数以千计,沛公的意图是想留下住在宫里 。樊哙劝谏沛公出去居住,沛公不听 。张良说:"秦朝正因暴虐无道,所以沛公才能够来到这里 。替天下铲除凶残的暴政,应该以清廉朴素为本 。现在刚刚攻入秦都,就要安享其乐,这正是人们说的'助桀为虐' 。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能够听进樊哙的意见 。"沛公这才回车驻在霸上 。
评:樊哙劝谏,简单直接,张良劝导刘邦,旁敲侧击 。樊哙就是年轻时的张良,但此时的张良却不是日后的樊哙 。
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 。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乃具以语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将柰何?"良曰:"沛公诚欲倍项羽邪?"沛公曰:"鲰生教我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故听之 。"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 。今为柰何?"良乃固要项伯 。项伯见沛公 。沛公与饮为寿,结宾婚 。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 。及见项羽后解,语在《项羽》事中 。
项羽来到鸿门下,想要攻打沛公,项伯于是连夜急驰到沛公的军营,私下里会见张良,想让张良跟他一起离开 。张良说:"我是替韩王伴送沛公的,如今情况紧急,逃离而去是不合道义的 。"于是就将情况全都告诉了沛公 。沛公非常吃惊,说:"对此将怎么办呢?"张良说:"沛公果真想背叛项羽吗?"沛公说:"浅薄无知的小人教我封锁函谷关不要让诸侯们进来,说这样秦朝的土地就可以全部主宰了,所以就听从了这种意见 。"张良说:"沛公自己揣度(duó,夺)一下能够打退项羽吗?"沛公沉默了好一会儿,说:"本来是不能够的 。现在该怎么办呢?"张良于是坚决邀请项伯见沛公 。项伯会见了沛公 。沛公与项伯同饮,为他敬酒祝福,并结为亲家 。沛公请项伯向项羽详细说明沛公不敢背叛项羽,沛公之所以封锁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的强盗 。
评:以厉害来分析刘邦的问题,此时的《太公兵法》的运用渐入化境 。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 。汉王赐良金百溢①,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 。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 。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 。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 。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②,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乃使良还 。行,烧绝栈道 。
汉元年(前206)正月,沛公做了汉王,统治巴蜀地区 。汉王赏赐张良黄金百镒,珍珠二斗,张良把它们都赠送给了项伯 。汉王也因此让张良厚赠项伯,使项伯代他请求汉中地区 。项王应允了汉王的请求,汉王于是得到了汉中地区 。汉王到封国去,张良送到褒中,汉王让张良返回韩国 。张良便劝告汉王说:"大王为何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来的决心,以此稳住项王的内心 。"汉王便让张良返回韩国 。汉王行进中,烧断了所经过的的栈道 。
评:从此之后,已经不见了张良与敌人正面交锋,代之以策略,迂回 。一个至刚的张良不见了,一个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法轻轻就把所有矛盾化于无形的张良出现了 。
良至韩,韩王成以良从汉王故,项王不遣成之国,从与俱东 。良说项王曰:"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 。"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
张良到了韩国,韩王成因为张良跟随汉王的缘故,项王不派韩成到封国去,让他跟随自己一起东去 。张良向项王解说到:"汉王烧断了栈道,已经没有返回的意思了 。"张良便把齐王田荣反叛之事上书报告项王 。项王由此不再担忧西边的汉王,因而起兵北上攻打齐国 。
评:易怒的项羽已经不再是阴柔的张良的对手 。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 。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语在《淮阴》事中 。
汉四年(前203),韩信攻下齐国而想自立为齐王,汉王大怒 。张良劝告汉王,汉王才派张良授予韩信"齐王信"的印信,此事记载在《淮阴侯列传》中 。
评:阴柔的张良也同时把刘邦的愤怒轻松化解,柔胜刚,弱胜强,张良已经进入道家境界 。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自择齐三万户 。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陛下用臣计,幸①而时中,臣愿封留②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
汉六年(前201)正月,封赏功臣 。张良不曾有战功,高帝说出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这就是子房的功劳 。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 。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主上会合在留县,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 。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经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 。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同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
留侯从入关 。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 。
留侯跟随高帝入关 。他体弱多病,便施行道引之术,不食五谷,闭门不出有一年多 。
评:时时清楚自己的位置,时时保持清醒,比萧何有过之 。
什么年龄做这个年龄该做的事情 。适可而止,儒家的刚到道家的柔,他得到了完美的进化 。
人生的目标非常清晰:灭秦、复仇,在此之外,还辅佐君王定鼎天下,试问天下谁有这般幸运?又还有什么可以超过这不世奇功?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越过眼前的富贵浮华,直达人生的本质 。张良已经超越了《太公兵法》,兵法目的在于争,在于胜,而此时的留侯不争,却是天下莫能与之争!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 。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④,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 。
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
留侯跟随皇上进攻代国,在马邑城下出妙计,以及劝皇上立萧何为相国,他跟皇上平常随便谈论天下的事情很多,但由于不是关于国家存亡的大事,所以未予记载 。留侯宣称道我家世代为韩相,到韩国灭亡,不惜万金家财,替韩国向强秦报仇,天下为此震动,如今凭借三寸之舌为帝王统师,封邑万户,位居列侯,这对一个平民是至高无上的,我张良已经非常满足了 。我愿丢却人世间的事情,打算随赤松子去遨游 。张良于是学辟谷学术,行道引轻身之道 。正值高帝驾崩,吕后感激留侯,便竭力让他进食,说人生一世,时光有如白驹过隙一样迅速,何必自己苦行到这种地步啊!留侯不得已,勉强听命进食 。
过后八年,留侯去世,定谥号叫文成侯 。
评:从开始散尽家财,到丢弃人世间的事情,一以贯之的风格 。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问世间能有几人悟得此道?
如果说明智之人,懂急流勇退,明哲保身,谙“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之理,已不同凡响,留侯则得道、似仙,他已经出尘脱俗!这是道家修炼的最高境界 。
【《史记》人物点评之三:从至刚到至柔的张良】从博浪沙中呈一时之勇,到跟随一败再败,屡败屡战的刘邦,隐忍不发,最后到“事了拂衣去,不藏功与名”,张良终于完成了完美的人生转变 。
- 【游戏世界】《勇者斗恶龙10离线版》第一弹宣传预告将于9月15日正式发售
- 【爱历史】《梦华录》大局已定!齐牧是罪魁祸首
- 【历史故事】梦华录:赵盼儿身世揭晓,生父地位不输萧相,顾千帆见面需跪拜
- 【爱历史】《红楼梦》中薛宝钗是如何成为元春的副主任的?
- 【历史故事】梦华录:刺杀顾千帆,把赵盼儿献给皇帝,欧阳旭的复仇手段太卑鄙
- 【历史故事】纵观清政府的屈辱外交,《尼布楚条约》也是其中之一吗?
- 【爱历史】《射雕英雄传》中斗酒僧的真实身份是谁?
- 专属军娃!剑客有声书《历史真好听》来啦!
- 【历史故事】《水浒传》中阮小四、阮小六去哪儿了?
- 【游戏迷】《新笑傲江湖》手游联动解锁秦羽和姜立的援护侠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