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传|神话散尽:这是一个严肃的李小龙( 二 )


李是外来世界的闯入者,要重新定义规则,他不仅仅要成为“演员”,他把自己看作是制作人,这又与控制方导演罗维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那种港式松散的导演对剧组管理,被李小龙认为不够专业,两人理念乃至价值都水火不容,后期甚至出现几乎“动刀子”的不快事件。排除私人恩怨,更为本质看待,这种冲突不可避免,李是要夺回“影像控制权”,他希望在编剧、摄影、导演、布景乃至所有细节拥有发言权,这样才能做出想要的东西。
为了取得控制权,他对上施加压力,要求换导演或者干脆自己做导演,让动作指导不多干预,为了实现动作,不得不与底层的龙虎武师打成一片,“他会和他们一起吃午饭,用黄色笑话拉近关系,拒绝享受特殊待遇”,走群众路线,笼络人心。实际上,若没这种“片场政治”的胜利,我们今天看到李小龙式动作片,远非这么个人化的,他一步步把大脑里理想的武术电影实现出来。
即便今天看,李小龙很多电影构思都是超前的,甚至无法简单归类成“武打片”。在那个时代流行的“复仇模式”电影,暴力能解决一切问题,仇人被身体毁灭之后,矛盾也就消解了,暴力是本能性的,甚至是内卷的。而李构思的《无音笛》,主人公出发去寻找武术圣经,必须通过三次考验,分别象征自我、爱情和死亡,他的向导是一位盲人,名叫阿萨姆(象征自我的潜意识),在结局里,主人公虽然找到了秘籍,在李小龙修改后的版本中,他翻看了秘籍,“慢慢地,主人公拿起秘籍,一页页翻看,上面一片空白。这时,他翻到最后一页,里面嵌有一面镜子,他在镜中看到了自己”,这很有点禅宗“磨砖作镜”的味道,故事指向了“虚无”,暴力甚至是通往自我认知道路上的障碍,无音的笛子,如何倾听,全在你了。
这类剧作,由于不具市场和过度烧脑,制片人往往举棋不定,不被看好。但在美学上,它们往往是超越性和彼岸性的,远远抛开那个时代。我们看到的那个崇尚武力、带有血痕、秀肌肉的布鲁斯李,只是肤浅的局部,大众更愿意理解一种“刻奇”,符号化或神化李小龙,更扁平,也更易于传播。
死于中暑?对猝死之谜有新解
关于李小龙的猝死之谜,各种说法都有。本书作者提出一个颇为新颖的“解释”:死于中暑。
由于李小龙解剖的直接死因是“脑水肿”,香港神经外科医生将李小龙晕倒的原因归咎于大麻,但并没强证据显示大麻与死亡的相关性。加之李小龙生前,上过两份昂贵的人寿保险,吸食大麻可能是免赔的条件,所以在庭审记录中,当事人都尽量避免确认“吸食大麻”,这导致更多媒体的无端揣测,“死因”关系到多方利益与博弈。
本书作者提出一种新的推论,“中暑才是导致年轻健康男性突发性昏厥、癫痫发作甚至死亡的常见原因。在年轻运动员及士兵当中,因中暑而死亡的概率是3%到5%,它在运动员最常见的致死疾病中排名第三,在夏季最热的几个月内会上升至第一位”。
李小龙在死亡前一段身体表现,“呼吸困难,浑身颤抖,全身都被汗水湿透了”,都符合中暑症状,“拍摄《龙争虎斗》时,他压力过大,身心俱疲。在过去的两个月里,他的体重下降了18斤,体脂降至最低。他晕倒的前一个月,刚刚做了腋下汗腺的摘除手术,……如果没有这些汗腺,他的身体散热能力就会减弱”。作者认为,当时医疗条件限制,医生对中暑的认识比现在有限许多,所以误认为是高烧,最后延误了治疗。由于当时医疗记录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已经无从深度探究。
总之,这本李小龙传记没有凭空武断,也没有继续“造神”,它利用各种史料支撑,尽量带给我们“真实版的李小龙”。我们不应停留在偶像或符号的光环中,却忽略掉真实具体、那个有血有肉、有性格也有弱点的李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