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永兴之战:吴三桂一战打断八旗军脊梁,阵斩清朝41名八旗将佐( 二 )


原因是吴三桂死了 。
吴三桂于康熙十七年三月在衡州登基称帝 , 国号大周 , 当时他已经66岁 。 三个月后他的结发正妻张氏病死 , 给他很大精神打击 , 到了八月又因心情不舒、肝火过盛得了下痢 , 腹泻不已 , 百般调治也无法见效 。
他自知来日已无多 , 火速命孙子吴世璠来衡州托付后事 , 吴世璠还没来得及赶到 , 吴三桂就在八月十八日病死 , 只做了五个月皇帝 。
吴三桂死后 , 为了防止动摇军心 , 衡州秘不发丧 , 同时飞马急召前线核心军事将领回衡州商议善后大事 。
皇帝驾崩 , 胡国柱、马宝大惊 , 无心作战 , 丢下即将被攻克的永兴撤围而去 。 八月二十一日夜 , 永兴城里的清军忽然看到城外火起 , 派人打探 , 说是吴军自己焚毁营寨 , 整军急退 。 硕岱不敢相信 , 怀疑是吴军的诱敌之计 , 仍然坚守不出 , 直到八月末消息传出 , 才知道其中缘故 。
本来还会对八旗兵形成重大打击的永兴之战 , 因为吴三桂突然死亡而草草收兵 。 数十年后 , 康熙回忆此战 , 还不禁感慨:吴三桂兵围永兴城破在旦夕 , 吴三桂一死 , 其兵皆退 , 此亦天意也!
吴三桂死后 , 吴军失去了主心骨 , 将士多有叛降 , 饶是如此 , 满洲将帅仍多迁延 , 以致又时逾三年多才攻下昆明 , 平定三藩之乱 。
谈到三藩之乱 , 在获得最终胜利后 , 对康熙的评价多半是英明神武 , 敢作敢为 , 其实这多少有些片面 。
康熙拥有全国的资源 , 却勉强和吴三桂打个平手 , 如果吴三桂不是在之前局面大优的时候徘徊不进 , 清朝局面还要更加危险 。 即使在吴三桂失去诸多强援 , 两军相持后 , 他依然能运筹帷幄 , 给八旗军以重大打击 , 假使他再多活几年 , 康熙还要更加焦头烂额 。
这才是正常的事态发展:康熙下诏削藩 , 自己却全无准备 , 相反吴三桂则早已厉兵秣马 , 随时准备举旗 , 等到他一起兵 , 康熙手忙脚乱之间 , 半壁江山已经不保 。
这恰恰是20岁的康熙与61岁的吴三桂差距之所在 , 吴三桂一生经历无数大风大浪 , 政治、军事经验都不是足不出紫禁城的康熙所能比 , 两者表现出全面差距 。 康熙无所准备贸然削藩 , 才是一次极危险的举动 。
然而 , 康熙的劣势是年轻 , 优势也是年轻 。 吴三桂起兵时已年届花甲 , 如果无法一鼓作气迅速推倒康熙 , 相持下去的结果必然是死在康熙之前 。 吴三桂一死 , 吴军再无能统领全局之人 , 内部又陷入争权夺利 , 必定无心再战 , 被各个击破 。
永兴之战 , 可以看作三藩之乱的一个缩影 。 吴军战斗力不弱 , 明末清初天下无敌的八旗兵战力却已大幅衰退 , 但战事之最后胜负却系于统帅一人之身 。 即使攻下永兴 , 也只能给清朝再多增添一些麻烦 , 因吴三桂大限已到 , 没有时间再支撑下去 , 从大势来看 , 败局可以说已经注定 。
对三藩之乱 , 康熙心有余悸 , 他自己评价道:“八年之间 , 兵疲民困 , 幸上天眷佑 , 祖宗福庇 , 逆贼遂尔荡平 , 倘复再延数年 , 将若之何?“
因此 , 康熙平定三藩 , 说不上有多么英明神武 , 削藩的决定也可以称为草率 , 险些让帝国分崩离析 , 只是凭借运气好和寿命长熬死了吴三桂而已 。
【「吴三桂」永兴之战:吴三桂一战打断八旗军脊梁,阵斩清朝41名八旗将佐】然而 , 历史就是这样巧合 , 三藩平定后仅数年 , 沙俄就在东北动作越来越大 , 乃至发生两次雅克萨之战 , 紧接着又是前后持续长达70年的清准战争 , 假使没能及时平定吴三桂 , 历史走向又将变得迷雾重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