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宇文泰为什么不敢与北齐为敌?

西魏文帝元宝炬病死后 , 废帝元钦继位 。 元钦继位后 , 西魏攻取了汉中地区 , 继而又占领了益州 。 元钦不甘心像他父亲那样一直当一个傀儡皇帝 , 就在南梁元帝承圣二年十一月间 , 西魏尚书元烈密谋刺杀宇文泰 , 事情败露后 , 元烈为宇文泰所杀 。 元烈被杀后 , 废帝元钦一直耿耿于怀 , 口出怨言 , 淮安王元育、广平王元赞等人一齐垂泪劝谏 , 但元钦不听 , 密谋诛杀宇文泰 。
宇文泰的儿子们都非常年幼 , 两个侄儿章武公宇文导(镇陇右)、中山公宇文护(镇守河东)又都镇守地方 , 长安城内只能依靠几个女婿∶大都督清河公李基(李远之子、妻义归公主)、义城公李晖(李弼之子、妻义安公主)、常山公于翼(于谨之子、妻平原公主) , 宇文泰将三位女婿都任命为武卫将军 , 掌握禁军 。
【爱历史】宇文泰为什么不敢与北齐为敌?
文章图片
南梁元帝承圣三年(公元554年)一月 , 宇文泰废黜在位两年零十个月(按年头算为四年)的元钦 , 五月又将其毒死 。 宇文泰拥立元钦的弟弟、齐王元廓为帝 , 废除年号制度 , 仅仅称元年 , 恢复元氏皇族拓跋氏旧姓 , 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九十九家改为单姓的复姓也全部恢复旧姓 。 北魏初年拥有三十六个部落 , 九十九个大姓 , 其后 , 这些部落和大姓也都灭绝了 。 宇文泰遴选三十六位劳苦功高的将领为三十六国 , 次等的成为鲜卑九十九姓 , 士卒也多改姓所属将领们的姓氏 。 比如 , 李弼改姓徒阿氏、杨忠改姓普六茹氏、李虎改姓大野氏 , 等等 。
安定了内部后 , 宇文泰不敢与北齐为敌 , 却一直盘算着兼弱攻昧 , 灭掉南梁 。 雍州的梁王萧誉得知这一消息后 , 对西魏表现得更加顺从 , 贡献的贡品也更多了 , 相反 , 身在江陵的梁元帝萧绎却没有这么敏感 。 北齐一方面与自己结好 , 另一方面却又背信弃义 , 接连夺占长江以北之地 , 还试图护送萧退到江南与自己争夺帝位 , 相反 , 虽然西魏也相继占领了汉中、益州等地 , 但都是在自己的请求下出兵的 , 因此 , 在萧绎看来 , 西魏可能要比北齐更仁义一些 , 但实际上 , 国与国之间有的只是利益 , 无所谓道义 。 如今的西魏已经占领了荆州上游益州 。 又控制着荆州北面的雍州 , 南梁内部矛盾重重 , 军队分散在各地 , 西魏随时都可以给予其沉重的打击 , 宇文泰需要的只是一个借口而已 , 而这个借口很快就来了 。
承圣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 西魏侍中宇文仁恕出使南梁 , 恰巧北齐的使者也在江陵 , 梁元帝萧绎接待宇文仁恕的规格不如对北齐使者的 , 宇文仁恕回到长安后 , 就将这一情况向宇文泰做了汇报 。 另外 , 梁元帝萧绎还请求按照过去的版图重新划定两国之间疆界 , 言辞显得傲慢 。 西魏荆州刺史长孙俭多次向宇文泰提出攻取江陵的计划 , 宇文泰将他征召回朝 , 当面询问他具体的作战方案 , 长孙俭回答∶"湘东王继位已经三年了 , 观察他的作为 , 是不愿意东进建康的 。 如今 , 我国已经占领了益州 , 如果再吞并荆州 , 予以安抚 , 征收贡赋 , 则平定天下将十分容易 。 "听后 , 宇文泰又让其回到本镇 , 暗中进行战前准备 。 马伯符秘密派人向萧绎报告 , 萧绎却不相信 。
【爱历史】宇文泰为什么不敢与北齐为敌?
文章图片
如果萧绎真的曾经得罪了西魏人 , 以他猜忌的性格应当对此会有所察觉的 , 而马伯符向他告知西魏将要对江陵发起进攻这一绝密情报后 , 他竟然不以为意 , 这又是为什么呢?也许萧绎压根就没有得罪西魏人 , 史书中所称的怠慢宇文仁恕、请求恢复原来的疆域等可能也是子虚乌有之事 , 不过是宇文泰不义出兵的借口罢了 。
九月 , 西魏宇文泰下令侍中崔猷将关中通往汉中的道路修成双向两车道 。 同月十二日 , 他派遣柱国常山公于谨、中山公宇文护、大将军杨忠率领五万大军南下 , 正式打响了灭梁之战 。
【爱历史】宇文泰为什么不敢与北齐为敌?】萧绎喜欢清谈 , 一讲就是很多天 , 当西魏军队南下时 , 他正在龙光殿上开讲《老子》 。 十月十日 , 武宁(湖北省荆门市)太守宗均报告西魏军队即将到来了 , 萧绎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 领军将军胡僧祐、太府卿黄罗汉说∶"两国和好 , 从未有什么矛盾 , 这肯定是不可能的 。 "侍中王琛刚出使过西魏回来 , 他说;"我观察宇文泰的言谈举止 , 绝对没有这个道理 。 "萧绎又派王琛再次出使西魏 , 以探究竟 。 十月十三日 , 于谨大军推进到樊(湖北省襄阳市)、邓(河南省邓州市) , 梁王萧誉率领军队与西魏军会师 。 十四日 , 萧绎停止讲解 , 下令内外实施戒严 。 王琛行至石梵(湖北省钟祥市境) , 没有发现西魏军 , 飞马向黄罗汉报告∶"我行至石梵 , 边境一片静谧 , 以前的传言全是儿戏 。 "萧绎听后疑惑不定 。 十七日 , 他又恢复了讲解 , 百官身穿军服听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