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惊喜中也有遗憾:福建舰多项技术不输美国,但甲板布置仍有待改进

从“辽宁”舰正式入列 , 到“福建”舰下水命名 , 人民海军迎来了“航母时代”的首个十年 。 从续建“辽宁”舰 , 掌握航母建造的全部工序流程 , 到自主设计建造“山东”舰 , 突破舰体结构、动力核心设备的重大技术瓶颈 , 掌握发电机组、综合电力系统与节能减排装置等关键技术 , 再到“福建”舰装备电磁弹射与阻拦系统的跨越 , 我国军工打了一场从追赶到齐头并进 , 甚至有所领先的翻身仗 。
【历史故事】惊喜中也有遗憾:福建舰多项技术不输美国,但甲板布置仍有待改进
文章图片
“福建”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它是继美国CVN-78“福特”号和CVN-79“约翰·肯尼迪”号之后 , 世界上第三艘采用了电磁弹射与阻拦技术的航空母舰 , 也是全球首艘将常规动力与电磁弹射技术相结合的航空母舰 。
掌握舰载机弹射起飞技术 , 打破制约固定翼预警机与反潜机上舰的障碍 , 填补了海军远洋作战体系最后的空白 。 与此同时 , 弹射起飞技术还极大拓展了舰载战斗机的任务荷载与作战半径 , 将过去仅存于纸面的多用途能力带进了现实 。 同时我们还要意识到 ,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 战争形式正在发生剧烈的改变 , 航空母舰的作战定位和使用方式 , 相比于冷战时代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
相信 , 我国航母编队的编制与指挥作战体制 , 一定会体现自主的特色 , 将与美、英、法、俄等国有本质的区别 。 从长远的角度看 , 国产“福建”舰既是技术层面上的里程碑 , 在战略层面上又可以起到过渡和试验的作用 。
有什么惊喜?
【历史故事】惊喜中也有遗憾:福建舰多项技术不输美国,但甲板布置仍有待改进
文章图片
从2015年3月开工 , 到2022年6月17日下水 , “福建”舰的坞建造周期持续了7年之久 。 相对应的 , “山东”舰是从2013年年底开工 , 2017年4月26日下水 , 船坞建造周期只有3年半 。 工期“延宕”的原因 , 恐怕就是军迷圈津津乐道的“蒸改电” 。
与蒸汽弹射相比 , 电磁弹射优势巨大 。 首先 , 电磁弹射系统的全系统体积与总重 , 只有同等弹射能力的蒸汽弹射器的一半 。 其次 , 电磁弹射可以通过调节电压 , 在不同弹射重量和终端速度间无级调整 , 这是蒸汽弹射器无法做到的 。 最后 , 电磁弹射的加速度曲线非常平滑 , 弹射过程的疲劳应力幅度较低 , 可以提高舰载机的使用寿命 。
【历史故事】惊喜中也有遗憾:福建舰多项技术不输美国,但甲板布置仍有待改进
文章图片
从外观上看 , “福建”舰的舰岛可谓简洁清爽 , 除了两个战略卫星通信系统的“小球球”之外 , 其余的都是一块块“大平板” 。 而美国的CVN-78“福特”号的舰岛 , 看上去就像是“满头包” , 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球形天线罩 。
CVN-78“福特”号上 , 沿用自DDG-1000的AN/SPY-3多功能雷达和AN/SPY-4远程搜索雷达 , 虽然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式相控阵 , 但是比起福建舰上面的新型雷达阵面 , 显然是低了一个档次 。
【历史故事】惊喜中也有遗憾:福建舰多项技术不输美国,但甲板布置仍有待改进
文章图片
我们讲的“综合射频系统” , 简单说就是以数量较少 , 拥有较大工作带宽的天线阵面 , 取代传统分布式 , 数量众多、频段各异的天线 。 综合射频系统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分布式阵面带来的电磁兼容性问题 , 可以同时实现态势感知、目标搜索与识别、火控跟踪与照射、导航通信和任务规划 , 具有更强的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 。
【历史故事】惊喜中也有遗憾:福建舰多项技术不输美国,但甲板布置仍有待改进
文章图片
出自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院士团队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 , 不仅仅是综合射频系统和电磁弹射与阻拦系统上舰的必要条件 , 还是国产新型舰艇动力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 有意思的是 , 虽然满载排水量比“山东”舰多了2万余吨 , 但是“福建”舰的动力系统并非全新设计 , 只是对前序型号的挖潜改造而已 , 却依然圆满的达到了设计要求 。
大型舰艇汽轮机的技术难度不容小觑 , 如今能完整掌握全套技术的国家屈指可数 。 在常规动力的“福建”舰上 , 蒸汽来源于重油锅炉 , 到了未来的核动力型号上 , 蒸汽将来自于核反应堆 , 但是汽轮机还是那个汽轮机 。 再退一步讲 , 就算大家都烧锅炉 , 以“福建”舰超过8万吨的满载排水量 , 哪怕是回溯到二战年代 , 英、法、德、日、意等国的战列舰 , 也没有谁达到过这样的排水量 。 如此强悍的动力系统 , 除了美国 , 说睥睨群雄也不为过 。
【历史故事】惊喜中也有遗憾:福建舰多项技术不输美国,但甲板布置仍有待改进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