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教授|金朝的武进士董友为何成了红袄军将军,为何先投南宋又归附蒙古?

作者:陈二虎
许教授|金朝的武进士董友为何成了红袄军将军,为何先投南宋又归附蒙古?
文章插图
一、金榜题名武进士董友,金宁海州牟平董家疃人(亦有霑化之说),他的母亲赵氏自小喜爱书史,能诗文,其父早逝,赵氏含辛茹苦养育他,教董友读书识字,学习《尚书》《春秋》诸典,她常常一边纺织,一边陪董友读书到深夜,温言劝勉,循循善诱。女真人统治中原,建立金国后,虽然很注重科举,但女真人更是一个尚武的民族,于泰定三年便开设武举。
董友觉得整日诗书礼仪,文绉绉的,不是大丈夫所为,就对母亲赵氏说,自己想习武,参加武举考试,戎马倥偬,才是男人的事业。
赵氏告诫董友,单纯的习武,只能是一个莽汉,就是考武举,这读书是必不可少的,文韬武略,经义策论也是要考的,一个成功的武将,智勇双全,精通兵法。
董友点头,一边练武一边读书。
金代武举考试,沿用唐宋武举制度,以选拔国家武力人才,入仕报效国家,周期三年,分为府试、省试、殿试,考试内容分为步射、骑射、马枪、兵书(策论)等项。府试由地方官员组织,府试合格后,参加三年一次的省试,一般都在正月进行,由吏部统一安排进行考试,省试合格后,三个月之后进京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对应试者面试,并按殿试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授予官职,初期不允许汉人参加,后来逐渐放开。
许教授|金朝的武进士董友为何成了红袄军将军,为何先投南宋又归附蒙古?
文章插图
董友十六七岁便参加益都府组织的府试,脱颖而出,成绩上佳,得到益都府考官许教授的赏识(府教授,正七品官员),三年后又在益都府参加省试。
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正月二十参加在益都府的省试,此时的董友,刚刚弱冠,英姿飒爽,信心满满,其母早早起床,为他准备参考的一切,勉励他男儿当自强,由于家境不富裕,一直为儿子没有好的马匹而忧心,正在这时,许教授派手下差吏送来一匹好马,让母子俩喜笑颜开,董友上马去参考,其母赵氏把他送出来,倚门而望,让董友内心热呼呼的,他要不付母亲的期望,不负许教授的栽培。
到了益都府校武场,但见山东东西两路的武举人云集,大部分武举人都是女真人,仅有少数几个汉人。
董友第一场步射皆中百米处的靶子,有五箭射中中心,五箭二规以上(这靶上标有五规(也就是今日的环)。
第二场骑射又称马射,立木垛上面覆鹿首,马上拉七斗力的弓,董友纵马弯弓全中。
第三枪是看马枪,也就是测试习武者马上用枪的刺杀能力,在场地四周分列四个木人,要求骑马持枪在快速奔跑中以枪击倒木人,并且不能坠马,刺中三个以上过关。
许教授|金朝的武进士董友为何成了红袄军将军,为何先投南宋又归附蒙古?
文章插图
这骑射比前两项难度更大,前面应试者纷纷落马,或者仅刺中两三个。轮到董友入场,董友精神百倍,但由于对这匹马习性不太了解,出现了小小的失误,刺中了三个。
女真人尚武,这些谋克猛安弟子,考箭法,马上功夫还算可以,弓马娴熟,策论就不行了,这《武经七书》的内容,对于他们而言如同天书,而董友对孙吴子,三略六韬,司马法,尉缭子和唐李问对熟记于心,得心应手,成绩一下来,策论省试第一。
结果一出来,董友的母亲赵氏打发董友到许教授家中致谢,拜许教授为师,成了他的门生,这也是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走上仕途的一个环节,许教授也为有他这样一个“门生”而高兴。
三个月后,许教授带着山东入选的武举人入京参加殿试。
金章宗亲自主考,董友顺风顺水,殿试挽八斗力弓马步皆中,马枪四个木人皆中,文考策论,落笔千言,志得意满。
等到大榜出来,董友高中二甲第十九名,进士及第,授予棣州军辖。
许教授|金朝的武进士董友为何成了红袄军将军,为何先投南宋又归附蒙古?
文章插图
二、替天行道举义旗董友随许教授荣归故里,辞别恩师许教授,带着母亲赵氏到棣州上任。
由于董友为人正直,循规蹈矩,秉公办事,几年都没有升迁,等到许教授升任为益都府治中时,才提拔董友为棣州商河县县尉。
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杨安儿在益都揭竿而起,以红袄为标识,造了金廷的反,益都府许教授(时为治中)同僚污告许教授私通红袄军被金宣宗下诏斩首,董友受到牵连被免职。
董友带着母亲与妻儿又返回宁海牟平董家疃,买了点良田自耕自给,闲余纵马射箭,读书饮酒,无官一身轻到也逍遥,虽然时有怨言,其母赵氏劝慰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