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明月逍遥客|诸葛亮“七擒孟获”这件事是真是假?

诸葛亮是中国政治史中少有的为不同政治地位、不同政治立场、不同政治风格的人们所共同称道而享有美誉的政治家 , 在民间 , 他又成为智慧的象征 。 诸葛亮自陈心志所谓“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 , 更成为一种献身精神的典范 。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 , 刘备死后 , 蛮王孟获联结南方各郡的大姓起兵造反 , 他们攻城略地 , 蜀汉边境地区扰攘不宁 , 人心大乱 。 为巩固蜀汉大后方 , 以便全力与曹魏抗衡 , 诸葛亮亲率川军南征 。 他坚持“攻心为上”的策略 , 对孟获屡擒屡纵 , 共达七次之多 , 终于征服了孟获 。 这个桀傲难驯的蛮王带领妻子兄弟和死党 , 心悦诚服地拜倒在诸葛亮的面前指天发誓:“丞相天威 , 南人不复反也!”“七擒孟获”乃是古典小说名著《三国演义》上大书特书的篇章 , 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 广为流传 。
清風明月逍遥客|诸葛亮“七擒孟获”这件事是真是假?
文章图片
诸葛亮的南征确是史实 , 连“七擒孟获”也是见诸于史料记载的 。 《三国志?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记道 , 诸葛亮到南中之后 , 连战连捷 。 他得知孟获在当地深得人心 , 便设计活捉了他 , 但孟获并不心服 。 诸葛亮便放了他 , 让他再来一战 。 结果盂获一连被俘虏了七次 , 才真正心悦诚服了 。 东晋史学家常璩在他的《华阳国志》中 , 也留下了“七擒孟获”的记载 。
此事虽见于史书 , 但并不等于就是确凿的史实 。 因为即使以常理推论 , 所谓“七擒孟获”也很难经得起推敲 , 《续云南通志》认为 , 诸葛亮于后主建兴三年(225年)春三月从成都出兵 , 当年秋天到达滇池(今云南昆明) , 并彻底平息了这场大规模的叛乱 。 诸葛亮渡泸至滇池 , 仅用了五六个月时间 , 岂容如此耽搁时日 。
从四川盆地到云南中部 , 路程达一千多公里 , 且全是崎岖难行的“蜀道” 。 在交通条件十分落后的古代 , 南征大军光是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就需要三个月以上 。 剩下的三四个月 , 蜀汉军队还分别平定了其它几个地方的叛乱 。 这样一来 , 用于平定益州地区叛乱的时间最多只有两三个月 , 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孟获 , 都不可能组织起多达七次的战役 。
清風明月逍遥客|诸葛亮“七擒孟获”这件事是真是假?
文章图片
其次 , 严峻的形势也不容许诸葛亮从容不迫地搞什么“七擒七纵” 。 诸葛亮南征的时候、正是蜀汉政权的“危急存亡之秋” 。 刘备东征 , 被陆逊火烧连营 , 国家精锐损失殆尽 , 元气大伤 。 北方有强大的曹魏虎视耽耽 , 东方好不容易才同东吴恢复了睦邻友好关系 , 而大后方又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 。
清代撰修的《通鉴辑览》指出 , 对于诸葛亮来说 , 当务之急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南方叛乱 , 然后立即挥师北上 , 对付蜀汉的头号敌人——曹魏 。 所以 , 即使诸葛亮有充分的把握对盂获屡纵屡擒 , 一生以谨慎著称的他也不会这么干 。
【清風明月逍遥客|诸葛亮“七擒孟获”这件事是真是假?】正如《通鉴辑览》所说 , “七擒孟获”的故事虽然为后世津津乐道 , 而实际上却是“无识已甚” 。
清風明月逍遥客|诸葛亮“七擒孟获”这件事是真是假?
文章图片
陈寿所撰《三国志》乃是记载三国史实的最权威的史籍 , 此书中不但没有“七擒”的记载 , 连孟获其人也没有 , 作为一位严谨的史学家 , 他不采用这个传说 , 是有其充分道理的 。
陈寿写《三国志》是在西晋 , 距离曹魏时间比较近 。 出于陈寿的立场 , 他在《三国志》中 , 将魏晋作为正统 , 孙吴和刘蜀都是分裂天下的角色 , 所以对诸葛亮的生平记事秉承了较为客观的态度 , 他认为诸葛亮是长于内政而短于军略的 。
一直到南宋以后 , 诸葛亮被朱熹大大推崇 , 文学著作开始树立诸葛亮这个“光复汉室”的典型 。 诸葛亮被神化的大量举动也在此后出现 。 而作为小说的《三国演义》 , 精彩之处也大半与诸葛亮的形象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