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管子,名夷吾,字仲,谥曰敬,故又称“管敬仲”。齐桓公尊之为“仲父”,后世尊称为管子。管仲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开宗立派的伟大经济学家。可以说,管子思想中最动人的特质,是它那基于天道自然的人类生存的整体性视野。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用当代的眼光看管子,能否有更为深刻的发现?管子身上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现代价值?
苑天舒,中国文化书院秘书长、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什刹海书院教授、伏羲智库特聘研究员、中国技术创业协会融合创新发展联盟顾问。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作为北大方正创业团队一员,自1998年开始一直担任中国文化书院秘书长,师从汤一介先生、王守常教授。2004年至2008年任北京自修大学校长。2008年获得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学位。从事先秦典籍与诸子百家研究的苑天舒,做客即墨古城大讲堂,并就“管子启示录——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作了精彩阐述。
学术史上被忽略的管子
关于管子的历史地位,随便举几个例子便可见一斑。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曾讲,“春秋二百多年,实在是齐桓公和管仲的天下”。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是,齐桓公之所以能成就霸业,管仲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管仲影响了春秋240年。梁启超先生也对管子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他在《管子传·例言》一书中这么形容:“一国之伟人,间世不一见也……光其国之史乘,永其国民之讴思。百世之下,闻其风者,心仪而力追之,虽不能至,而或具体而微焉”,大意是说:世间很难得看到这样的一两个人,但凡有就可以使这个国家的国史发出光芒,让这个国家的子孙后代永远讴歌他,永远思念他。即使是三千年过去,听到这样名号的人,心中还是会向往他,而努力地去追寻,去向他学习。虽然我们达不到他的境界和状态,但哪怕我们获得他身上一个细微的地方,也算是薪尽火传。方家如此不吝辞藻的赞美,我们不难从中感受到管仲崇高的历史地位,他的思想价值对后世的影响不言而喻。
管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宰相,持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由此开始。中国人民大学的左言东教授在其著作《中国政治制度史》中描述了这一重大的政治制度变革——“齐桓公任用了出身低贱并且于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为相,总理国政,权力在高子、国子之上。”高、国二人是当时的上卿,齐桓公让管仲的权力在这二人之上,使管仲有能力对齐国政治制度作出一些改革。而宰相成为一名执政者,也就意味着君权与相权分离的开始,这是中国政治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管仲还是一位实干家,他在执政时期进行了相当多的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便是调整国家机构,改革赋税制度,改革军事制度,调整地方行政组织,如城区和近郊分乡、郊外分属等;他还建立了荐举贤才的制度,自上而下的监督制度;管子还设立了“啧室之议”,鼓励对君主的过失提出批评。“啧议之室”就是设一个房子,老百姓可以到那里去,议论君王的得失。管子说“人有非上之所过,谓之正士,内于啧室之议”。意思是你可以批评国家和君主的过错,而且这叫“正士”,说明你是个正人君子,然后把它纳入到“啧室之议”。最早的谏议制度就在这里开始的。此外,从管仲开始铁器大规模进入耕地,铁器的使用是劳动力的巨大变革,先民从刀耕火种到使用铁器,良田变多了,而且有牛耕,生产力也提高了。管子留下了富国、安民、强国、平天下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谋略的思想体系,中国早期的思想家老子、孔子、墨子等都受到了管子的影响。
管子如此伟大,但后世对他的研究却越来越少,这与他实际作出的贡献完全不匹配。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曾经在淄博参观了管仲纪念馆,馆内展示了管仲的生平事迹,并阐述了《管子》一书的思想等,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但令我遗憾的是,在这片齐国的故土之上,很少有人知道管子的伟大、懂得管子的真精神,可能大部分人也就知道管子的一些坊间故事,比如说和鲍叔牙分金的传说。并且,现代人关于管子的学术研究成果并不多——几十年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生写的论文中无一篇与管子相关。我做过相关调查,大部分学生是从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中才了解到的管子。像“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等名句,有人并不知道这是出自管仲之口。现代人对管子的精神价值感受并不强烈,往往忽略。
- 中国人|东西问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三)之七:杨庆中:包容如何融入中国人的血脉?
- 辛丽丽: 中国式的浪漫给了我无尽的灵感和震撼|名家谈开幕式 | 开幕式
- 座谈会|《陈家镛传》北京首发 纪念中国湿法冶金学科奠基人诞辰百年
- 文化节|沪上首家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北站传统文化传承中心”揭牌成立
- 中国艺术|新文化地标展现中华瑰宝魅力
- 鉴赏|首届中国体育艺术作品创作与鉴赏研讨会举办
- 舌尖上的中国|人老了才知道,不管多穷,也别端这三种碗
- 中国将在非开展“百企千村”活动
- 数字|中国首个中医药古籍IP数字藏品《本草纲目》金陵本发布
- 快时代里的“慢美学”,二十四节气藏着中国智慧|文化时评 | 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