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二战日军火力不足,掷弹筒替代迫击炮,成为步兵主要支援火力


日军|二战日军火力不足,掷弹筒替代迫击炮,成为步兵主要支援火力
文章图片
日军|二战日军火力不足,掷弹筒替代迫击炮,成为步兵主要支援火力
文章图片
日军|二战日军火力不足,掷弹筒替代迫击炮,成为步兵主要支援火力
文章图片
日军|二战日军火力不足,掷弹筒替代迫击炮,成为步兵主要支援火力
文章图片
日军|二战日军火力不足,掷弹筒替代迫击炮,成为步兵主要支援火力
文章图片
日军|二战日军火力不足,掷弹筒替代迫击炮,成为步兵主要支援火力
文章图片
日军|二战日军火力不足,掷弹筒替代迫击炮,成为步兵主要支援火力
想必大家都知道二战日军在列强中算得上火力垫底的存在 , 迫击炮和重机枪需要在各个部队之间频繁调动使用 , 这也就导致了很多作战部队可能在战斗初期无法得到有效的火力支援 , 因此日军形成了以轻机枪和掷弹筒为核心的支援火力组合 , 一个直射 , 一个曲射 , 完美配合成为了日军肆虐亚洲的两大利器 。
日本设计掷弹筒的灵感主要是来自于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军队广泛使用的枪榴弹 , 日本陆军对枪榴弹和掷弹筒的研发也正式在这一时期开始 , 大正10年 , 公元1921年 , 日本成功研发了能够发射手雷的10年式掷弹筒 。 这种武器的构建非常简单 , 使用一个滑膛炮身发射装有发射药附件的91式手雷 , 也可以用于发射照明弹和烟雾弹 , 重量仅仅中占有2.6公斤 , 比轻机枪还要轻一些 , 因此便于士兵们携带行动 。
很快日本陆军就下发了7000支掷弹筒的订单 , 但由于关东大地震导致10年式掷弹筒图纸毁损 , 生产和后续研发工作也被迫终止 。 已经生产的掷弹筒更是遭到了官兵们的恶评 , 官兵反馈10年式掷弹筒虽然书面射程达到175米 , 但射击精度实在不敢恭维 , 想要做到精确射击需要冒险进入到距离目标不到80米的距离内才行 , 而操作掷弹筒的士兵也成了最佳目标 。
于是日本方面开始着手研发新式掷弹筒 , 这一次陆军提出的技术指标要求掷弹筒性能得跟60毫米迫击炮不相上下 , 射程起码得有400米到600米 。 于是89式掷弹筒就诞生了 , 89式掷弹筒与它的前型级10式掷弹筒相比重量增加到了4.7公斤 , 最大射程增加到了670米 , 在120米到200米范围内可以做到精确命中目标 , 使用的91式手雷装药可达800克 , 有效杀伤半径可达10米 。
就这样掷弹筒成了日军主要的支援火力 , 其最大特点是轻便易于携带 , 射程和威力与60毫米迫击炮差别不是很大 , 性能更是超越了苏联装备的50毫米迫击炮 , 重量更是苏联50毫米迫击炮的一半 。 一个掷弹筒班一共三人 , 每人携带18枚手雷 。 日军步兵在没有迫击炮支援时 , 掷弹筒就成了最可靠的曲射支援火力 。
掷弹筒非常轻便而且便于集中使用 , 日军步兵中掷弹筒配置数量还是相对迫击炮和重机枪来说更多一些的 , 而且在实战环境下很多士兵会因为紧张出现差错 , 多支掷弹筒同时向一个目标投射火力就成了最好的战术 , 从而通过饱和式手雷打击弥补测距误差 。 很多人可能以为掷弹筒只有日军精锐老兵才能使用 , 战斗中全凭直觉测定距离 。 实际上它还真就只有老兵才能使用 , 新兵在战场上稍有紧张手一抖或者脚一滑 , 掷弹筒角度就可能改变 , 然后把自己炸死炸伤 , 运气不好还会命中友军 。
理论上日军每个排都配备有一个火力支援组 , 一个火力支援组包括2-4支掷弹筒 , 由一名士官或者军曹来指挥 。 对于设计距离的测定和战术应用全部由这名指挥官来负责 。 顺便一提 , 掷弹筒指挥官在排长阵亡时要接替排长的位置继续指挥战斗 , 因此同样接受过必要的步兵指挥训练和轻机枪组指挥训练 。
日军火力支援组指挥官用来测量距离的主要工具是一支九三式望远镜 , 这种望远镜也常被装备于日军迫击炮和野战炮部队中 , 是日军最常用的测距工具 。 这个九三式士官望远镜 , 右镜筒中有水平40密位 , 俯仰各25密位的简易测距板 , 能满足简单的测距需求 , 虽然精度不及专业的炮兵观察镜 , 但对于往往在200米内作战的掷弹筒小组来说足够了 。
毕竟当时亚洲国家装备的步枪有效射程一般最大也就100米到150米之间 , 而且一些训练有素的掷弹筒手甚至可以在300米外命中目标 。 值得一提的是 , 可能是日军掷弹筒小组指挥官在战争早期训练有素的关系 , 他们使用望远镜测出的距离往往比较精确 , 几支掷弹筒同时开火有很高概率一次打掉目标 , 或者把对手的重机枪压得抬不起头来 。 当然掷弹筒在巷战或者山地战时就不太好用了 , 尤其是面对占据有利位置的重机枪或者迫击炮时 , 常常会被对方压得抬不起头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