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范仲淹“以智赈灾”的故事

饥荒是古代常见的一种灾难 , 很多人在饥荒中都被饿死 , 严重一些的甚至会易子相食 , 饿殍遍地 , 当真是惨不忍睹 。
当局朝廷如果纵容灾情不去管理 , 很有可能会闹出乱子 。
因此 , 每当某地发生灾情 , 朝廷就要想方设法前去赈灾 , 安抚灾民 。
【历史故事】范仲淹“以智赈灾”的故事
文章图片
公元1050年 , 吴州、两浙路爆发大饥荒 , 杭州灾情尤重 。
当时范仲淹主管浙西,因此这里的灾情范仲淹要想尽办法也要镇压下去 , 否则 , 朝廷中定然会有人借机弹劾范仲淹 。
面对如此严重的杭州灾情 , 范仲淹借用赈灾钱粮大肆修建庭院 , 还将当地米价提高了将近一半 , 一时间 , 弹劾范仲淹的折子铺天盖地 。
然而 , 事后杭州一地的百姓们 , 却齐齐称赞范仲淹是个好官 ,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历史故事】范仲淹“以智赈灾”的故事
文章图片
范仲淹 , 字希文 , 祖籍邠州 , 后移居苏州吴县 。
他出生于公元989年10月1日 , 于公元1052年6月19日去世 , 他是北宋著名的杰出政治家、文学家 。
范仲淹为官期间颇有政绩 , 并且在文学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 , 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的节操 , 对后世影响深远
意思就是 , 为官者应当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 , 以百姓们的幸福生活为出发点 , 这样才会成为一位深受百姓们爱戴的好官 。
【历史故事】范仲淹“以智赈灾”的故事
文章图片
范仲淹的先祖 , 是唐朝时期的宰相范履冰 。
五代十国时 , 曾祖父和祖父均在吴越为官 , 就连范仲淹的父亲 , 早年也在吴越一带为官 。 吴越即是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一带的地区 。 吴越一名来自于春秋吴国、越国的国名 , 各取一字 。 五代十国时期割据一方的吴越国也是吴国、越国故地 。 自古以来“吴越”一名便用来指代春秋吴越核心地区和五代吴越国疆域所包括的该些地方 。
【历史故事】范仲淹“以智赈灾”的故事
文章图片
后来 , 北宋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 , 吴越地区也就成为了北宋的领地 。
公元990年 , 刚刚出生一年的范仲淹 , 父亲范墉因病去世 , 母亲谢氏贫困没有依靠 , 只能带着范仲淹一起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 , 范仲淹也改从其姓 , 取名朱说 。
祖上光辉无限 , 到了范仲淹这一代 , 家中突逢大变 , 范仲淹深知 , 若想重振门庭 , 唯有刻苦读书才行 。
公元1015年 , 范仲淹以“朱说”之名 , 登蔡齐榜 , 中乙科第九十七名 , 由“寒儒”成为进士 , 官居九品 。
多年的寒窗苦读 , 终于有了官职 , 于是范仲淹就将母亲接来奉养 。
后来 , 一直到母亲去世之后 , 范仲淹才恢复本名 。
【历史故事】范仲淹“以智赈灾”的故事
文章图片
公元1050年 , 杭州一带灾情极为严重 , 范仲淹为了很好的治理灾情 , 他没有一如既往的赈灾 , 因为他认为这样做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
于是 , 范仲淹想了一个办法 。
当时崇尚佛教 , 范仲淹将许多寺庙住持找来 , 对他们说道 , 灾情时工价很低 , 正是寺院大兴土木的好时机 。
此言一出 , 众多寺庙住持们纷纷赞同 。
于是 , 范仲淹大肆修建寺庙 , 同时又募工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 , 每天要招募上千人前来工作 。
与此同时 , 范仲淹还抬高当地米价 , 由原本的一斗粮食一百二十钱 , 提高到了一斗粮食一百八十钱 。
【历史故事】范仲淹“以智赈灾”的故事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范仲淹“以智赈灾”的故事】此事在当地闹得沸沸腾腾 , 很快就传到了朝廷中 。
一时间 , 很多人弹劾范仲淹 , 皇帝于是问责范仲淹 , 经过范仲淹的一番解释之后 , 朝廷便不再追究 。
原来 , 范仲淹大肆修建庭院 , 是为了给灾民们一份能够吃上饱饭的工作 , 至于抬高当地米价 , 则是吸引外地的米商 。
外地的米商听说这里米价很高 , 于是纷纷将大米运送而来 , 却没有料到 , 等到大米来到之后 , 范仲淹又将米价下调 , 如此一来 , 百姓得以度过饥荒 。
百姓们依靠范仲淹提供的就业机会 , 以及各地运来的粮食 , 成功地让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 。
此事之后 , 当地百姓更加爱戴范仲淹 , 范仲淹“以智赈灾”一事 , 也传遍了朝野内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