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有点牛|6年后“衣锦还乡”,京东“归港”,但已不仅只是“京东”,11岁“少小离家”( 二 )


“虽然瑞幸咖啡事件看似触发了中概股回归潮 , 但这种趋势早已显露端倪 。 ”青桐资本董事总经理方洁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中概股在美股市场的市值普遍低于国内预期 , 且越来越严格的外部审核也给到新经济公司很大的压力 , 而中美经贸间的摩擦也使得美国市场的外部环境对中国新经济公司 , 尤其是科技概念公司表现出了普遍的不友好 , 这些都是促成中概股回归的原因 。
“规避潜在的或者说已经到来的风险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是最明智的选择 , 对于京东来说 , 虽然其不会直接退出纳斯达克 , 但创造更多元的融资渠道已势在必行 。 ”方洁称 。
而不只是考虑到境外资本市场的环境因素 , 方洁还表示 , 近年来国内市场环境在向更加开放、灵活、成熟的方向转变 , 这同样是中概股能够并且愿意回归的重要原因所在 。 其中 , 在港股市场 , 自2018年修改上市规则后 , 为诸多同股不同权的新经济公司打开方便之门;同时 , 内地市场也推出了科创板 , 进行创业板注册制改革 , 使得上市灵活性大大加强 。
“尤其重要的是 , 无论在内地上市还是香港上市 , 对企业来说 , 都更接近经营的市场 , 投资者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 有利于提升投资者的信心和整体的流通性 。 ”方洁说 。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也表示 , 多家中概股相继传出回港二次上市 , 能够看出内地企业相信香港的资本市场环境能够为他们的转型提供稳定、有力的专业二级市场融资服务 。 而具体到京东来说 , 京东在港股的二次上市能够实现投资者、用户、合作伙伴在中国资本市场的统一 。
可以预料的是 , 于京东而言 , 在港股二次上市意味着新增了融资渠道 , 使得公司的投资者结构更加多元 , 这势必会更有助于该公司的业务拓展 。 如京东在招股书中就表示 , 本次赴港募集资金的用途在于投资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关键技术创新 , 以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及提高营运效率 , 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可应用于关键业务运营 , 包括零售、物流及客户参与度 。
对此 , 曹磊也提出 , 京东目前正处在战略转型阶段 , 过去两年间 , 京东在技术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投入 , 而且无论在对内提升效率和对外服务输出上也初见成效 。 选择在港股二次上市 , 可以多一条融资渠道 , 为其物流、健康、云与AI等板块研发弥补弹药 。
“少小离家 , 负重前行”
17岁的京东回归港股二次上市 , 如今算得上是“衣锦还乡” , 但在6年前刚刚上市时 , 京东还远没有今天的这般规模 。
2014年5月 , 京东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 , 当时的IPO定价为19美元 。 若按市值计算 , 当时京东260亿美元的市值已经是仅次于腾讯、百度的中国第三大互联网上市公司 。 但需要注意的是 , 尽管阿里巴巴是在京东上市1个月后才向纽约证券交易所提交的招股书 , 但在阿里上市后 , 阿里以每股68美元的IPO定价超过了京东一大截 。
此外 , 从当时国内的电子商务市场份额占比来看 ,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 , 2014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中B2C交易规模近1.29万亿元 , 在整体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的比重达到45.8% , 其中天猫市场份额占比超六成 , 京东占比为18.6% 。
坚持自营模式的京东似乎处处都在被阿里力压一头 , 这也让它此后长期因为“行业老二”的地位而受到或有或无的“嘲笑” 。 当时的京东年仅11岁 。
科技有点牛|6年后“衣锦还乡”,京东“归港”,但已不仅只是“京东”,11岁“少小离家”
文章图片
京东创业时期在北京中关村设立的京东多媒体柜台
但京东真的没有自己的优势吗?答案显然并非如此 。
2007年 , 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提出要自建仓配一体的物流体系 , 当时的京东才刚刚获得了成立以来的第一笔融资 , 而自建物流对于当时的电商行业来说就像是痴人说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