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趣聊史|为何说文学形象源于生活?且看《西游记》师徒四人的原型出处

古典名著《西游记》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看过 , 作为一部经典的奇幻小说 , 让人最为津津乐道的便是其中特色鲜明的人物 , 尤其是师徒四人的形象 , 可以说是深入人心 , 引人遐想 。 都说现实是文学世界的素材之源 , 那么师徒四人的形象到底是源于何处呢?
小李趣聊史|为何说文学形象源于生活?且看《西游记》师徒四人的原型出处
文章图片
唐僧(三藏法师)
首先必须提及的是唐代僧人玄奘 , 也就是《西游记》中故事的核心发起者"唐僧" 。 其本名叫陈祎 , 是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一代高僧 , 历史上尊称其为"三藏法师" , 俗称为小说中的"唐僧" 。 与鸠摩罗什、真谛一同被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
小李趣聊史|为何说文学形象源于生活?且看《西游记》师徒四人的原型出处
文章图片
三藏法师被称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人物 , 也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 世界和平使者 。 那他究竟做了哪些贡献 , 让后世如此敬仰他呢?
公元629年 , 三藏法师为实现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而决议取经 , 而并非像小说中写的那样 , 受唐太宗派遣而去 。 他从长安出发 , 期间经凉州出玉门关 , 又西行五万里赴天竺求经 , 最后在泰国烂陀寺从戒贤受学 , 游学天竺十七余年 。
在这段时间里三藏法师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 , 并与当时的学者展开佛学讨论 , 以此名震天竺僧界 。 公元645年三藏终于归来大唐 , 便与子弟开始翻译佛经 , 其中印度佛经75部(1335卷) , 为佛学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 另外他将西游所见所闻 , 编写成《大唐西域记》 , 共计十二卷 , 其中包括了百余个国家的地理风貌、文化习俗等 , 是后世研究历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 《西游记》也是在此事实经历基础之上进行的创作 。
孙悟空
齐天大圣孙悟空 , 相信在每个有英雄梦的中国人心中都占据着一块位置 。 在《西游记》中他的身世清清楚楚 , 那就是"诞生"于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山顶的一块仙石之中 。 但毕竟是小说才可以这样写 , 若说孙悟空这样的一个饱满丰盈的形象没有任何历史原型 , 只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也未免过于匪夷所思了 。 那么他的形象到底源于何处呢?
其实关于孙悟空形象的创作来源有很多种说法 , 就连以鲁迅、胡适为代表的文学大家们也为此争吵了近百年 。
胡适认为孙悟空的原型可能来自印度神猴"哈奴曼" , 其同样神通广大的特色与孙悟空如出一辙 。 在《西游记考证》中他写道:"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 , 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 。 "他将孙悟空的原型定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记载的猴神哈奴曼 。
小李趣聊史|为何说文学形象源于生活?且看《西游记》师徒四人的原型出处
文章图片
胡适阐述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两猴都历经千难万险去帮助别人 。 哈奴曼为帮助罗摩救妻 , 历经艰险 , 而孙悟空是帮助唐僧取经 ,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2)两猴的身份设计 。 哈奴曼是猴国大将 , 孙悟空是齐天大圣、斗战胜佛;
(3)两猴事迹有相似之处 。 哈奴曼火烧罗刹宫殿和城池 , 孙悟空则大闹天宫;
(4)两猴所怀绝技相似 。 哈奴曼为"风神之子" , 可从空中跳过大海 , 而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可行十万八千里;
(5)两猴都力大无比 。 哈努曼曾背起一座药山来救人 , 孙悟空破山而出、随意使用定海神针 。
(7)两猴都可大可小 。 哈奴曼曾被老母怪苏拉萨吞入腹中 , 但从其耳中逃出 , 孙悟空则曾被女妖、铁扇公主等人吞入腹中 , 却可逃出 。
综上如此多的相似点 , 胡适认为孙悟空原型是哈奴曼的说法可以说是较有根据的 。
小李趣聊史|为何说文学形象源于生活?且看《西游记》师徒四人的原型出处
文章图片
然而鲁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 , 他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是无支祁 。 无支祁来源于唐代李公佐的小说《古岳渎经》 。 一位刺史听说有人在河水边看到了一条巨大无比的铁链 , 没忍住好奇心的刺史下令用五十多头牛拉出铁链 , 结果令人震惊 , 铁链牵上来的是一只双眼金光的巨猴 , 被拉上来的巨猴怒不可遏 , 吓跑了所以围观群众 , 还将五十多头牛重新拉进水中 , 不复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