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俗语“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其实下半句才是精华,鲜为人知

在中国古代史上 , 每一个时期都有与之对应的文学体裁 , 先秦时期是汪洋恣肆的散文 , 汉朝是华美的赋 , 魏晋南北朝是对仗工整的骈文 , 唐朝是梦幻的诗 , 宋朝则是婉约豪放的词 , 等到封建王朝发展到巅峰的明清时期 , 便已经是章回小说大新其道 。
【历史故事】俗语“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其实下半句才是精华,鲜为人知
文章图片
在明清的小说中 , 有四本书因为其所讲述的故事颇为深刻 , 同时所用的语言又颇为简单 , 能够为雅俗共赏 , 于是流传天下 , 其影响范围极广 , 这四本书便是被后世称为“四大名著”的《水浒》、《三国》、《西游》、《红楼》 。
【历史故事】俗语“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其实下半句才是精华,鲜为人知
文章图片
也正是因为这四本书的读者极多 , 所以慢慢地便因此而衍生出了一句俗语“少不读水浒 , 老不看三国” , 这一话流传也极广 , 被很多人引以为至理名言 , 但其实此句的下半句才是精华 , 只是却鲜为人知 , 而知道其中道理的人就更少了 。
“少不读水浒”是因为《水浒传》所描述的那一个时代较为黑暗 , 各种被“逼上梁山” , 整本书的基调是较为灰暗的 , 同时在描写众多梁山好汉的时候 , 往往各种义薄云天 , 快意恩仇 , 也很容易让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产生莫名其妙的向往 。 但是根据笔者的经验来看 , 年少时读《水浒》 , 满眼望去都是令人向往的兄弟情深 , 等到有了一定社会经验以后 , 满纸写的都是各种算计 , 然而少年时期通常缺乏这种判断力 , 所以说少不读水浒 。
【历史故事】俗语“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其实下半句才是精华,鲜为人知
文章图片
“老不看三国”就更加简单了 , 《三国演义》这本书写的其实是一群“失意者” , 尽管在那一个年代他们都是当世枭雄 , 但他们都是失意者 。 曹操想要一统天下并且他具有那样的能力 , 结果在统一黄河流域以后 , 信心百倍地率二十万以上大军南征 , 结果这信心被总数五万的东吴蜀汉联军一把火烧得灰飞烟灭;孙权雄踞江东 , 然而始终只能据守此地 , 刘备就不用说了 , 几十年里被各路人马打得跑来跑去 , 年仅半百的年纪尚且寄人篱下 。
王家卫说 , 不管是什么人 , 只要到了一定的年纪 , 心中就难免会有很多的不如意 , 会有很多的遗憾与难过 , 会有很多不愿意提起的伤心失意的往事 , 到了这个时候再看《三国》 , 纸上写的是曹、孙、刘 , 但心中所想到的却全是过往的自己 , 于是便也难免很多伤心 , 所以说老不看三国 。
【历史故事】俗语“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其实下半句才是精华,鲜为人知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俗语“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其实下半句才是精华,鲜为人知】在“少不读水浒 , 老不看三国”的后面还有一句便是“男不看西游 , 女不读红楼” 。 男不看西游 , 说的是《西游记》中所宣扬的是一种较为悲观消极的思想 , 那一个战天斗地的齐天大圣 , 最终难免会被戴上金箍 , 受制于一个看上去远不如他的老和尚 , 走一趟看上去惊险其实已经被领导安排好了的公费旅游 , 以此获得看似自由的自由 。
小男孩读《西游记》的时候 , 都会认为自己是战无不胜的齐天大圣 , 有一根木棍便可以战天斗地 , 但是等到他长大以后 , 社会的紧箍咒会教他做人 , 于是他就得向孙悟空那样去找各种人 , 解决各种事 , 走向西天的终点 , 这确实是非常悲观消极的了 , 很容易挫伤人的积极性 , 这就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 算是真正的精华部分 , 所以说男不看西游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
【历史故事】俗语“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其实下半句才是精华,鲜为人知
文章图片
至于“女不读红楼” , 一方面是因为《红楼》中的绝色大多伤春悲秋 , 容易让人产生积郁之情 , 另一方面便是因为《红楼》所描述的场景都极为富丽堂皇 , 也容易让人生出向往之心 , 随后便是求而不得的悲凉 , 所以说女不读红楼 。
然而在笔者看来 , 这四大名著能够流传至今 , 其中必然是有着可取之处的 , 只要我们学会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 懂得批判性地吸收其营养部分 , 具有自己独立地审美能力 , 那么这些书都是随时可以读的 。 便如《三国》 , 其所说的虽然是一群失败者 , 但他们在无数次失败中始终坚持自我的奋斗 , 又何尝不是在激励人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