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经济学家建议 十大忠告经济学家

中国经济今年增速5.5%的目标,正面临一场复杂考验 。
今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比1-3月份回落2.5个百分点 。短期内,国内多地疫情正在给经济造成较大压力 。
国家统计局也指出,4月份疫情对经济运行造成较大冲击,但这种影响是短期的、外在的,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
随着5月份以来,全国新增病例数字显著回落,稳增长将成为下半年国内政策的重中之重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稳增长主题下,政策层面究竟应该如何发力?有限的财政货币政策空间,在基建、房地产、社会消费等领域之间应该如何分配?
日前举办的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多位专家对此建言献策 。
4月经济数据:货币宽松,但信心不足
疫情冲击之下,中国经济面临的压力有多大?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上海财经大学教授盛松成对此进行了测算 。
盛松成指出,今年前两个月,我国经济运行实际上好于预期,但是新冠疫情的反复给经济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一影响将主要体现在二季度经济数据上 。
根据相关模型,盛松成教授预计,二季度经济增速或将落在1.7%-3.2%之间,其中可能性比较大的是在2.1%左右 。这意味着,上半年的GDP 增速预计在3.5%左右 。
上周央行发布的4月金融数据,也体现出当前经济面临的挑战 。
作为经济运行中的先行指标,社会融资增量对经济增长有较好的前瞻意义 。
据央行初步统计,2022年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9102亿元,比上年同期大幅减少了9468亿元 。4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454亿元,同比少增8231亿元 。其中,中长期占比31.7%,较上月下降23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47个百分点 。
野村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陆挺认为,“4月份的央行数据显示,企业中长期贷款无论是和3月份相比,还是去年相比都大幅度下降,表示信心不足 。同时,短期信贷需求也大幅度下降,如果不是有大量的票据融资,下降会更厉害,表明短期的经济活动、活跃程度也在下行 。”
格外令人担忧的是,4月份社融失速,是在货币持续宽松的背景下出现的 。央行数据显示,4月M2同比增长10.5%,较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5.1%,较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M0同比增长11.4% 。
申万宏源证券近日指出,央行今年一季度投放4000亿MLF,叠加降准和上缴1.1万亿结存利润的措施,已经能够充分保证全年9.5%左右的M2高增,货币政策靠前发力已经基本完成 。
市场上不缺钱,企业却不愿贷款,原因何在?
中银国际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当前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货币政策 。市场上不缺钱,很主要的问题是受到疫情蔓延的影响,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所以今年能不能够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内关系到稳增长的目标能不能实现,对外关系到能不能有效应对外部超预期的冲击 。
基建投资拉动增长,但可能造成分配不公
近期经济数据中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消费的巨大分化 。
1-4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53544亿元,同比增长6.8%,虽然较前3个月的9.3%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各项数据中较好的表现 。
相比之下,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142亿元,同比下降0.2% 。4月单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83亿元,同比下降11.1%,环比下降0.69% 。其中,商品零售26874亿元,同比下降9.7%;餐饮收入2609亿元,下降22.7% 。
今年以来,国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强调靠前发力,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其中专项债是今年财政政策的重要发力点 。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对高增速,也体现出靠前发力的成果 。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指出,从数据来看,目前畅通内循环的主要手段,还是基建投资,这方面力度非常大,也很有必要性 。但是,单单靠基建投资,对于畅通内循环还是不够的 。
其中一个担忧是,我国基建投资的回报率正在下降 。李迅雷表示,有统计数据显示,地方政府城投平台的投资回报率,在2011年时是3.1%,到了2020年变成了1.3%,投资回报率大幅下降了 。基建投资面临找好项目越来越难、投资回报率越来越低、现金流产生越来越难的问题 。
其次,基建投资可能造成分配不公 。
李迅雷认为,基建投资只是间接通过增加就业和投资机会来增加特定群体的收入,而且,基建投资创造的收入是企业、劳动者和税务部门的共同收入,劳动者在这一过程中能获取占比多少的收入,仍是未知数 。
“根据最新公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与GDP同步,但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占GDP的比重只有43.4%,远低于60%左右的全球平均水平,其中美国为83.4%,印度为76.9%,德国为60.7% 。
“我国居民收入结构显示,高收入组的收入增速在过去5年当中,明显超过中等收入组的10个百分点以上 。”
此外,由于房地产不景气导致地方政府收入减少,基建投资的可持续性也存在疑问 。陆挺指出,过去我国主要靠地产和基建拉动经济,但现在还想靠房地产拉动是很困难的,各地出台很多的政策,房地产起不来地方政府卖地收入的影响很大,基建很难上来,所以传统的政策传导机制可能会出现失灵 。
当下经济最大的“牛鼻子”是居民消费
在基建投资难以独力支撑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多位经济学家提到拉动消费的重要性 。
李迅雷表示,目前我们居民家庭支出更多用来买房,相当于投资支出,所以存在消费率过低问题 。国际横向比较,我们的消费处于谷底 。今后随着房地产投入的减少,消费率有可能会有所上升 。但是仅仅靠这一点此消彼涨不足以拉动整个消费的高增长,今年的表现比较差的是消费,通过我们对于居民的补贴,通过政策财政加大出消费方面的投入,这方面可以改善 。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也指出,今天想要拉动中国经济,最大的“牛鼻子”就是居民消费 。“央行的调查发现,老百姓收入已经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增加消费,而要增加储蓄,这是对预期非常大的考验 。”
有观点认为,只要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和减税降费,稳定企业生产,稳定就业,社会消费就会自然回升,但是多位经济学家并不认同这种观点 。
黄益平表示,今年第一季度的企业订单情况不好,不仅仅是出口的订单太好,国内的订单也不太好,原因还是在于消费不振,“没有消费就不会有订单,没有订单企业凭什么借钱过日子?”
“如果一定要让我坚持一条政策,那就是在短期内拿钱直接支持老百姓消费 。直接支持消费第一个好处,是让我们社会稳定 。与此同时,经济要复苏必须有订单,没有订单企业也活不过来 。”
对于拉动消费的具体手段,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提出,可以直接向居民发放消费券 。
据沈建光测算,2008-2009年间的家电下乡等政策,起到了很好的效果,“300块钱补贴,可以拉动3000块钱空调的销售,杠杆率很高 。”而即使像香港近期的政策,直接向居民发放没有杠杆的消费券,对去年的零售恢复增长、经济恢复也已经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 。
清华大学弗里曼经济学讲席教授李稻葵则提出,可以给收到疫情影响的低收入家庭定向补贴 。
李稻葵表示,“我们做了个数据研究发现,今天消费下降1%,未来七八年都会下降,会有心理的阴影 。怎么办?为了保居民的消费,物流一定要畅通,更重要的是要对受影响的百姓直接给予现金补助 。”
【多位经济学家建议 十大忠告经济学家】“上海市2500万居民,平均4口人住在一起有600万家庭,我们政府能力这么强,600万家庭里面收入最低的10%,选出60万家庭,每一个家庭给你一万块钱现金 。通过这个方式稳住未来的消费,不要产生心理的阴影 。稳住未来的消费就是稳住健康,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