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十指春风,当广绣遇上国画:针尖画意( 二 )


画绣:
中国刺绣史上
绚烂的奇葩
从刺绣的发展来看 , 绘画是与它一直相伴的一股潜流 。 《周礼述注》云:“凡绣 , 亦须画乃刺之 , 故画绣二工共其职也 。 ”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述吴王的赵夫人不仅书画巧妙无双 , 更能以针代笔 , “十指春风”间重现书画神采 , 被赞为“针绝”“丝绝” 。
早期刺绣以实用性为主 , 主要用在服装、帷帐、枕褥等处 , 作为生活装饰 , 逐渐发展出多姿多彩的样式和技法 。 但纯粹作为观赏性存在的刺绣作品 , 也即后世所说的“画绣”或“绣画” , 也很早就出现了 。 甘肃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的绢地兵屯人物刺绣 , 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此类绣品 , 它以平针绣法绣出兵屯人物 , 时间大约处于西汉末年到东汉时期 。 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绣佛幡画”残片 , 也是早期此类绣品的代表 。
唐代刺绣大发展 , 平绣技术取代了曾经风行的锁绣 , 生活用品和艺术欣赏两条发展线开始明显分野 。
但让“画绣”正式独立成为一种具有超越世俗功用的艺术 , 则是宋代的功劳 。 古人论宋绣云:“山水分远近之趣 , 楼阁得深邃之体 , 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 , 花鸟极绰约嚷唼之态 , 佳者较画更胜 , 望之生趣悉备 , 十指春风 , 盖至此乎?”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 , 在画院中设立绣画专科 , 选择绘画名作 , 用刺绣技艺精心绣制 。 著名绣工有思白、墨林、启美等 。
有研究者指出 , 宋代刺绣 , 尤其是画绣对元、明、清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在元明时期摹绣绘画的刺绣作品在民间传播和发扬;明万历年间上海的“顾绣” , 摹绣宋元以来名人绘画作品 , 技法上继承宋绣传统 , 发展了套针、滚针等适合画绣的针法 。 苏绣、粤绣、蜀绣、湘绣以及其他地方绣种 , 多从顾绣中吸取了营养 。
在“针尖上的画意”展览中 , 我们就能体味到两种艺术的巧妙融合 , 体会到刺绣艺术家们在“二次创作”的过程中 , 是怎样把刺绣的艺术特性 , 在前人名作的底本上完美呈现的 。 九年时间创作的这批作品 , 相信会成为岭南美术史上的一泓清泉 , 晶莹、洁净、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