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时空|为何这个县的县志记载错了500多年?和隋朝初年的这件大事有关( 二 )


由此对照来看 , 馆陶县在魏晋时是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治所 。 另外县志记载错误是 , 毛州不是在隋朝开皇初设置的 , 而是在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所设 , 到开皇三年(583年)阳平郡被撤时 , 毛州、阳平郡是并存的 , 在这里又可以看到《馆陶县志》的记载把大象二年置毛州和开皇三年废阳平郡混为一谈 , 又是一个明显的错误 。
在北周末隋初的3年里 , 馆陶县城按今天的话说应该还是省城、地级市所在地 。 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撤销阳平郡 , 隋炀帝大业初年撤销毛州 , 相当于馆陶由“省会城市”、“地级市驻地”一下子被“打落凡尘”成为一个普通的县城 , 这对于馆陶县来讲当然是件大事情 , 但就是这样的事情就能够让后世的修志人员认为废除“毛州”和县治北徙四十里是同步进行的吗?
废除“毛州”仅仅是发生在隋朝大业二年(606年)规模宏大的撤州县中一个缩影罢了 。 在这一年 , 隋炀帝“遣十使 , 并省州县” , 派遣使者到全国各地负责合并、撤销州县的工作 , 全国共裁减121州、216县 。
为何隋朝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
其实发生在大业初年的这次“并省州县”并不是隋朝的第一次大规模、大力度的行政区域调整 。 就像《馆陶县志》里记载的那样:“隋开皇初废郡” , 在隋文帝开皇三年十一月就已经进行过一次 , 在馆陶县这里是阳平郡被废除 , 在全国范围内则是州一级政区由开皇元年的211个减少到了190个 , 郡一级政区全部撤销 , 县一级政区由1011个减少到了903个 。
为什么隋文帝、隋炀帝“爷俩”都拿行政区的撤并一事“开刀”?
从东汉末年到隋朝建立 , 中间虽有50多年的西晋算是统一的时期 , 但在其余的300多年时间里 , 全国是呈分裂状态的 。 在这一时期里 , 先后经历了三国鼎立 , “八王之乱”和“五胡南下”导致的西晋迅速衰亡 , 汉人正统政权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退守南方 , 中原地区成为少数民族反复争夺、竞相登场的“秀场” 。 在这一历史阶段 , 中国的政治地理版图遭到深度分裂、频繁动荡和反复重组 , 造成疆域变迁极为复杂、政区建置极其混乱 。
大运河时空|为何这个县的县志记载错了500多年?和隋朝初年的这件大事有关
文章图片
东晋与北方诸国示意图
按照《北齐书·文宣帝纪》记载这种乱像:“百室之邑 , 便立州名;三户之民 , 空张郡目” , 往往出现一个州辖一二个郡 , 一郡领一二个县的现象 。
以馆陶县为例 , 馆陶在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成为阳平郡的治所 , 当时领馆陶、元城、阳平、乐平、清渊、卫、顿丘、繁阳、阴安、东武阳、发干11县;到了西晋泰始二年(266年)分出几县置顿丘郡 , 阳平郡剩下7县;100年后的前燕建熙元年(360年) , 又分阳平郡一部分置贵乡郡 , 阳平郡辖五县;但到了北齐天保七年(556年)之后 , 阳平郡仅有馆陶、乐平、卫国三县;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八月 , 在阳平郡置毛州 , 并分阳平郡置武阳郡 , 领武阳县 , 此时毛州辖阳平郡、武阳郡两个郡 , 其中阳平郡仅辖馆陶县一个县 , 武阳郡则仅辖乐平、武阳两个县 。 到了隋开皇元年时 , 毛州仅领阳平一郡 , 郡领馆陶、清渊2县 。
大运河时空|为何这个县的县志记载错了500多年?和隋朝初年的这件大事有关
文章图片
开皇三年的屯州(屯州即毛州 , 可参考屯毛不辨的成语)
综合以上情况 , 从三国时期设阳平郡开始 , 其领县从11县减少到7县、5县、3县 , 到了隋朝取代北周之前 , “州”一级的毛州仅辖三个县 , 却又分成2个郡 , 阳平郡仅领1县 。 到了隋初毛州干脆只管一个郡和2个县 。
在全国范围来看 , 州的数量从汉代的20多个州增长到200多个 , 郡的数量100多个增长到近700个 , 全国共有253个州、698个郡1562个县 。 如此多的州、郡、县 , 既增加了管理层级、降低了行政效率、不利于行政管理 , 又产生了大量的行政管理人员 , 增加了国家和百姓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