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时空|为何这个县的县志记载错了500多年?和隋朝初年的这件大事有关

县志是地方志的一种 , 是对本地区某一时间阶段各个方面情况的记载 , 通过它可以了解到各地的山川、风物、历史、人物等资料 。
正所谓“盛世修志” , 为了宣扬功业 , 彰显在自己的统治时期是“盛世” , 到了明、清时地方修志成为统治者要求地方官员必须执行的制度 。 明朝万历年间要求“凡郡国县道 , 靡不有志”;清代规定省志每六十年编修一次、县志每二三十年重修一次 。
大运河时空|为何这个县的县志记载错了500多年?和隋朝初年的这件大事有关
文章图片
尽管朝廷对地方修志要求极为严格 , 但是在地方由于懂得修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极少 , 往往只能召集举人、贡生、秀才等乡曲陋儒作为修撰者 , 这些人除了会做八股文之外 , 对编撰志书却不在行 , 就造成他们的作品里往往夹杂着许多错误的记载 , 甚至是错误百出 。 对此 , 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在1981年7月中国地方史志协会成立大会上就说过:“采用旧方志的材料必须仔细审核 , 不可轻信” , 甚至“有些地方志是每修一次便增加若干错误 , 越修越差 , 越修越错 。 ”
大运河时空|为何这个县的县志记载错了500多年?和隋朝初年的这件大事有关
文章图片
县志记载错误众多 , 关于这一点在小编经常使用的新中国成立之前各版本的《馆陶县志》也有体现 , 一些错误记载不下10处 。
以馆陶县治所从今天的山东省冠县东古城镇北徙到北馆陶镇的时间为例 , 近些年文史工作者共同考证出来的结果 , 以及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北宋和金朝的馆陶县位置对比均可得到是在金代 , 并且不久前“大运河时空”头条号还专门发布了考证文章《北宋这些县到了金朝 , 为何出现治所大搬家的情况 , 发生了什么事?》 , 得出了最为准确的北徙时间:南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伪齐阜昌元年 , 也就是公元1130年 。
但是在雍正版、光绪版的《馆陶县志》中却记载为隋大业初(大业元年为605年) , 民国版的《馆陶县志》中甚至明确记载为:“隋大业二年” 。 按照这个时间计算 , 现代考证以及专家得出的结论和清朝、民国《馆陶县志》相比 , 两者之间竟然相差500多年 。
大运河时空|为何这个县的县志记载错了500多年?和隋朝初年的这件大事有关
文章图片
如此大的误差是怎么造成的呢?除了1130年馆陶县治所北徙是由金朝扶持起来的伪齐政权所进行的 , 这个政权由于存在时间很短、影响力很小而名声不显的原因外 , 究竟还有什么缘故让清朝的修志人员误认为是在隋朝大业年间馆陶县城就已北徙呢?
大业初年还真发生过很多涉及全国的大事 , 和馆陶县也密切相关 , 影响深远
在清朝、民国版本的《馆陶县志》中关于县治北徙四十里一事之前还有一句话:“魏晋属阳平郡 , 后赵徙阳平郡治于此 , 隋开皇初废郡 , 误以屯氏河为毛氏 , 置毛州 , 领县四堂邑、博平、冠氏、临清 , 大业初州废” , 此后才是“北徙四十里建今治为县 。 ”
大运河时空|为何这个县的县志记载错了500多年?和隋朝初年的这件大事有关
文章图片
三国魏时的阳平郡
为便于弄清《馆陶县志》里所说的阳平郡、毛州所代表的意义 , 先简单介绍一下隋朝之前的地方政区制度 。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郡、县两级地方政区制度 。 西汉初仍基本上是郡、县(侯国)两级制 。 汉武帝时创立十三州 , 但当时州仅是监察区域 , 并不是行政单位 。 到了东汉灵帝时 , 为了抵御黄巾军 , 改州刺史为州牧 , 使其能够行使行政大权 , 由此地方政区变成了州、郡、县三级制 。 此后的三国魏晋以及南北朝时也基本上按照这个套路执行下去 。 如果把当时的州、郡、县三级对应今天的地方政区制度 , 州相当于省、郡相当于地级市、县和今县相当 。
大运河时空|为何这个县的县志记载错了500多年?和隋朝初年的这件大事有关
文章图片
汉初的地方行政管理采取郡县两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