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荟|查济村里的存仁堂

图文/倪熊
作家荟|查济村里的存仁堂
文章图片
我是蹭着谢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在查济古村写生 , 闲来无事兜兜转转的无意邂逅 。 存仁堂药铺在步行街的口子上 , 并不是让人特别起眼的豪门大宅高墙深院 , 看上去也就普普通通的徽派建筑普通寻常的人家宅子 , 正巧在翻修改建 。 因为是药铺 , 也就好奇着进去瞄两眼 。
作家荟|查济村里的存仁堂
文章图片
【作家荟|查济村里的存仁堂】通常所谓的堂 , 指的是高大的正房 , 一般用于商店、厅事、书斋 。 被后世尊为“医圣”的后汉张仲景在当长沙太守时 , 正值疫疠流行 , 应接不暇 , 于是干脆把诊所搬到了长沙大堂 , 公开坐堂应诊 。 后来人们出于怀念感恩 , 就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 。
作家荟|查济村里的存仁堂
文章图片
世风良俗 , 医生也会把自己开设的药店取名啥啥啥堂 , 我们熟知的有大名鼎鼎的北京同仁堂、耳熟能详的杭州胡庆余堂等等 。 虽然堂不一定是药店医所 , 但是药店医所基本用堂名之 。 看病之后当然还得用药 , 而中药的采集、炮制程序复杂比较麻烦 , 医生亲力亲为就容易顾此失彼 , 于是就形成产业细分 , 有人专业从事此道 , 经营中药的门店俗称“药铺” 。
作家荟|查济村里的存仁堂
文章图片
考究论据的历史学家有个似是而非大而概之的脉络延续 , 差不多2千前的延熹五年即公元162年叫“庵庐” , 北魏孝文帝时是“别坊” , 唐朝叫“病坊” , 五代时改名为“养病院” , 宋代叫安乐坊 , 清朝的时候一般都叫做什么什么堂 。 中医史上的第一家官办药店诞生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 , 叫“买药所” , 民间常见的说法叫药铺 , 民国时代斯文 , 又西风东渐 , “医药惠民局”比较普遍 。
作家荟|查济村里的存仁堂
文章图片
中国古代讲究风水堪舆 , 中药可以理解为中草药的简称 , 草不仅理所当然指各种植物草木 , 草也意指普通寻常 , 所以药铺属五行中“木”行和“火”行 , 中南面属火、东南面属木 , 所以药铺要坐北向南 , 开门于南面或东南面 。 二和七两个数字属火 , 所以古代药铺多为两进院落或两层建筑 , 为通常“前店后坊”式的格局 , 多在市镇人口密集的地方 。 方便人家就是方便自己 , 治病救人就是经营之道 。
作家荟|查济村里的存仁堂
文章图片
虽然查济古村是没有总体规划布局建制的因地制宜见机行事 , 但存仁堂药铺好像自400多年前的一开始就有考虑 , 坐落主街 , 坐南朝北 , 凹字形的五开间正屋 , 正厅一层 , 厢房两层 , 进深15米多 , 面宽20米多 , 建筑平面布局合理 , 功能配置科学 。 明清两个朝代的时候陆陆续续的持续发展 , 鼎盛时期屋宇绵延几进数间 。 以后风水流转世事变迁 , 到现存只剩有一正一侧及其残墙、巷道 。
作家荟|查济村里的存仁堂
文章图片
药铺一般都设神位供奉药王神 , 存仁堂药铺里的不是通常我们南方人熟知的唐代的孙思邈 , 而是比较陌生的北方药商供奉的东汉人邳彤 。 格局已然不太规整了 , 装修么 , 有点乱 。 一字形的宽大柜台 , 本来是将店堂大厅分为内外有别的两个部分 , 内里是闲人莫入 , 外面是和颜悦色 。
作家荟|查济村里的存仁堂
文章图片
药铺的柜台内最显眼的摆设就是盛放中药饮片的药柜了 , 叫“百眼柜” 。 最早是孙思邈想出来的办法 , 定做一个大布围兜 , 上面再缝上许多小布袋 。 采药时能做到繁而不乱 , 不会混淆 。
作家荟|查济村里的存仁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