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立:我是这样理解想象力的

我们就“想象力”这个话题采访了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儿童文学硕士生导师常立。他在新出版的图书《我想象》中,把想象力当成一种武功,循序渐进地对它进行拆解,“写作”与“想象”好像都变得简单了。
孩子|常立:我是这样理解想象力的
文章插图
《我想象》,常立 著,乐府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4月
采写 | 申婵
什么是想象力?
新京报:想象力这个词挺抽象的,你是怎么理解它的?你觉得可以跟孩子讲明白吗?
常立:想象是一种思维活动,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有限的想象,一种是无限的想象。有限的想象是根据我们感官接触到的东西,由我们经验创造产生出生活当中有着原型或已经有了的形象。而无限的想象,是指根据我们独特的思考和理解,由我们积极主动地创造出带有强烈个人印记的前所未有的形象。创作的时候,有限的想象和无限的想象经常会一起出现。
我从2008年开始转型写儿童文学,想象力是我在文学创作上首要考虑的因素。我在创作过程中也认识了很多儿童文学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和他们聊天时我受到很多启发。有人提到过一种观点,就是看起来很复杂很精妙也很深奥的东西,其实都是可以给充满好奇心的孩子讲的,关键就是看怎么讲。我觉得这种观点不一定是事实,但是它代表着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信念。我也知道想象力是一个不太好讲的话题,但是我心里有这个信念,我觉得可以找到一种方法,把它讲给孩子听。
新京报:那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跟孩子讲想象力的?
常立:想象力很抽象,但我把它比喻成神话里的英雄。我在《我想象》这本书中循序渐进地来讲述这个英雄的成长过程。首先介绍他是谁,然后归纳他的特点和能力,在冒险之初为他准备装备,在遇到敌人时为他提供魔法,如果失败了为他总结经验,直到最后取得成果,英雄实至名归。这样来理解想象力就容易多了。
《我想象》里的文字最初是我即兴录制的音频,我认为即兴就是想象的实践,词语之间发生碰撞,就会产生一些有趣的东西。我录完音频后会让我的孩子听一听,他觉得哪里不懂我就换一种方式讲,直到他都听懂了,我还会再问他几个问题,如果他都能答上来,那就差不多了。我在书里也提到了即兴表演是发挥想象力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新京报:你觉得想象力要如何体现在绘本创作中?
常立:绘本中的想象力思维很重要。阅读有想象力的书也可以帮助孩子提高想象力。
想象力思维我举个例子。我在创作《如何让大象从秋千上下来》时,把想象分为四种。
孩子|常立:我是这样理解想象力的】第一种就是我们生活的物理世界。我们想象它的时候会想到关于这个世界的一些知识,比如大象爱吃香蕉。
第二种是基于阅读经验的想象,比如我后面写到大象要请海里的美人鱼跳舞,那这就是基于读过的美人鱼的故事,它们会变成我的想象进入到我的故事里。
第三种是突破我们的物理世界,突破我们的阅读经验。比如在这个故事里,我让大人出现了,他们用笔画了一个热气球,看这个热气球能不帮大象从秋千上下来,这种就属于开脑洞了。
第四种是基于情感的想象,不管我们想到多远,最后还是要回到人间。它关联着我们的同理心,其实就是我们想象他人的能力。所以这个故事我最后回到了父子亲情上。
一本有想象力的作品能运用这四种方式中的一种都已经挺好的了,如果它能更丰富一点,那就更好了。跟孩子讨论想象力的时候也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对想象力进行拆解。
启发、陪伴和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新京报:儿童的想象因无知而发生,他不知道那个东西是那样的,他就按自己的想法来定义。但是当他学到知识之后他知道了这个东西是做什么用的,他的想象力是不是就慢慢变少了?
常立:无知与有知是相对的。当你有知了之后,你会发现这个领域还有更多未知的东西。
我们的有知不是稳定状态,它只是暂时状态,无知才是普遍状态。当我们发现自己的知识变多,想要探索的东西也变多了时,其实是想象力在帮助我们不停地从无知变得有知,又从有知变得无知。孩子在无知的时候说出很多有意思的话,我们觉得孩子很厉害,但是当他有了一定知识后,那些有意思的话他就不说了,但这并不代表他失去了创造力,因为孩子看新的知识还是会产生新鲜感,只是这里的关键是他要先产生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