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财经|双面唯品会( 二 )


成本控制主要体现在履约费用和营销支出两个方面:该季度公司的履约费用同比减少21%至13.94亿元 。 该季度履约费率为7.4% , 2019年同期为8.3% 。
履约费用主要包括物流方面的运输和装卸等费用 。 2019年11月 , 为提高物流效率 , 降低履约成本 , 唯品会终止了旗下自营快递业务品骏快递 , 并委托顺丰提供配送服务 , 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物流成本 。 不过 , 唯品会的履约费率同比虽一直在下降 , 但和自建物流的京东相比 , 依然低了一到两个百分点 , 后者的履约费率2019年Q3就下降到了6.4% 。
节点财经|双面唯品会
文章图片
数据来源:唯品会财报 , 制图:节点财经
为了吸引用户 , 唯品会此前一直在营销上花费大力气 , 方式包括内容联动营销和线下实体投放等 。 该季度 , 唯品会在营销方面大幅缩减支出:其营销费用仅有4.12亿元 , 相比2019年Q1的7.8亿元同比减少47% 。 和2019年Q3和Q4相比也差距较大:这两个季度公司在营销方面分别投入了9.441亿元和7.213亿元 。
不过 , 因为线下商店运营费用的增加 , 公司2020年Q1的一般管理费用增加至8.39亿元 , 而2019年同期为6.69亿元 。 截至2020年3月31日 , 公司拥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58亿元 , 短期投资34亿元 。
/02/
盈利背后的隐忧
作为曾经的“妖股” , 唯品会从尾货特卖模式切入 , 获得了最初的快速增长 。 2012年赴美上市后 , 曾经历了一个业绩高速增长的阶段 , 营收曾在多个季度保持50%的增速 , 高峰时期市值一度超过200亿美元 , 被认为是增长最快的电商之一 。
不过 , 相比5年前的迅猛发展 , 如今的唯品会更像是到达阶段性瓶颈的运动员 , 既不像淘宝、京东等电商巨头有那么大的用户容量 , 也不似拼多多等新崛起的电商后来者有冲劲 。
其通过买断库存挖掘尾货市场 , 凭借“品牌折扣+限时抢购”来吸引用户的方式早已不罕见 。 随着如今各大垂直电商崛起 , 直播平台大行其道 , 用户的消费渠道更加多元 , 电商的获客门槛也在提升 。 低价和折扣早已不是唯品会的独特优势 , 其市场份额开始不断受到蚕食 。
在特卖模式之外 , 唯品会急需新的获客来源和流量入口 。 在主营业务增长放缓的情况下 , 唯品会开始发力互联网金融和跨境电商等多元业务 。
【节点财经|双面唯品会】2013年 , 唯品会开始布局金融 , 设立金融事业部 。 在2015年之前 , 主要布局的是供应链金融领域 。 从2016年开始 , 唯品会加强了消费金融和互联网理财几个板块 , 先后也推出了唯易贷、唯品宝等理财产品 。 到2016年年底 , 公司完成对浙江贝付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收购 , 得到了第三方支付牌照 。
最初 , 唯品金融曾试图借助电商平台打造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 并推出了五大产品:消费信贷唯品花;供应商贷款产品“唯易贷”、理财产品“唯品保”、保险代销“唯多利”、个人征信产品“唯品信用分” 。
和阿里等电商平台做支付和理财相比 , 唯品会的入场时间还算比较晚的 。 不论是支付还是用户规模 , 和阿里等差距很大 。 其消费金融业务还主要基于平台上的用户红利 , 但是因为缺乏有品牌知名度的金融产品 , 在用户也能使用支付宝、微信等平台进行消费时 , 让用户迁移到其金融平台上进行消费 , 相对难度较大 。 同时 , 因为仅有小额贷款牌照 , 唯品会目前无法做大消费信贷规模 。
除了金融 , 唯品会还寄望于跨境电商 。 艾媒咨询报告显示 , 2016年 , 唯品会的跨境电商在中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平台销售份额排名第三 , 排在网易考拉海购和天猫国际之后 。 但其跨境电商业务对营收增长贡献很小 , 从2015年到2016年 , 唯品会跨境电商在营收中的占比 , 一直只有5% 。
2015年前 , 通过降低进口关税 , 提升通关效率等方式 , 中国进口跨境电商抓住政策红利期快速发展 。 到2016年5月 , 中国进口电商免税时代终结 , 随后进口跨境电商新政进入过渡期 , 一直将延长至2017年底 。 唯品会在这块业务上的突围同样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