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传体三国评传TB|决定三国最初形态,阳城争夺战背后的故事——袁氏家族内部和解猜想( 三 )


从后来公孙瓒率领步骑兵两万平定渤海郡黄巾入寇的情况来看 , 公孙瓒这次南下冀州至少是带了两万的人马 。 而这么大规模的军事调动 , 这么远的距离(从公孙瓒屯兵的右北平郡一直到冀州安平郡 , 中间要经过渔阳、广阳、涿郡 , 以及冀州的河间国) , 很难说不是出于幽州牧刘虞的授权 , 至少也会是默许的状态 。
纪传体三国评传TB|决定三国最初形态,阳城争夺战背后的故事——袁氏家族内部和解猜想
文章图片
刘虞作为东汉宗室 , 拥有很高的威望与地位 。 虽然他可能并不愿意正面支持关东义军联盟的“勤王”之举 , 毕竟这种行为是有着造反之嫌疑 。 但是他利用公孙瓒作为自己的代理人来参与到关东义军联盟的行动当中 , 还是极有可能的 。 这应该才是公孙瓒南下的初衷 。 只不过这种初衷随着时势的改变而发生了转变 。
当公孙瓒领兵来到冀州安平郡的时候 , 董卓已经在孙坚的攻势下西撤关中 , 关东义军联盟实际上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 可是这种情况是公孙瓒所不愿意看到的 , 因为这种情况代表着公孙瓒这次率兵南下在还没有捞到任何的好处和利益的情况下 , 就必须要打道回府了 。 以公孙瓒的性格来说这当然是不能接受的 。
纪传体三国评传TB|决定三国最初形态,阳城争夺战背后的故事——袁氏家族内部和解猜想
文章图片
对于公孙瓒本身来说 , 既然已经从遥远的右北平南下来到了冀州 , 即便是没有得到任何的政治利益 , 也不能空手而回 , 也总要想办法弥补一下自己在军费钱粮上的损失 。 这应该就是《三国志袁绍传》中记载“后馥军安平 , 为公孙瓒所败”的最初原因 。
也就是说公孙瓒在安平郡应该是做出了类似于“抄略”的行为 , 才导致与韩馥军队的交锋 。 不过这件事在历史上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 这就是袁绍密邀公孙瓒南下袭击韩馥的说法 。
据《后汉书袁绍传》记载“绍客逢纪谓绍曰:‘夫举大事 , 非据一州 , 无以自立 。 今冀部强实 , 而韩馥庸才 , 可密要公孙瓒将兵南下 , 馥闻必骇惧 。 并遣辩士为陈祸福 , 馥迫于仓卒 , 必可因据其位 。 ’绍然之 , 益亲纪 , 即以书与瓒 。 瓒遂引兵而至 , 外托讨董卓 , 而阴谋袭馥 。 ”
这段记载最初出自于《英雄记》中 , 按照这段记载中的说法 , 公孙瓒之所以南下是因为袁绍写信的秘密邀请 。
纪传体三国评传TB|决定三国最初形态,阳城争夺战背后的故事——袁氏家族内部和解猜想
文章图片
当时的袁绍是关东义军联盟的盟主 , 又与刘虞保持着较好的关系 , 所以是很容易和名义上刘虞的下属公孙瓒接上头 , 说上话的 。 更何况公孙瓒南下是以讨伐董卓的名义 , 理论上是必须要听命于袁绍这个盟主的 。 个人猜测袁绍会以许诺官职的方法来拉拢公孙瓒 , 这一点在后面袁绍与公孙瓒交恶的过程中我们还会再次讲到 。
所以公孙瓒南下后袭击韩馥的安平郡 , 并非完全出于偶然或者是被迫 , 而是有预谋、有机遇之下的利益抉择 。
韩馥的部队被公孙瓒打败之后 , 袁绍就派人前往冀州 , 去游说韩馥 。 这就是逢纪所说“并遣辩士为陈祸福”计划的实施过程 。 据《三国志》和《后汉书》记载 , 当时袁绍所派遣前往冀州的主要有两个人 , 一个是袁绍的外甥陈留人高干;另一个是出身颍川荀氏家族的荀谌 , 据《魏志》记载 , 他是荀彧的弟弟 。
纪传体三国评传TB|决定三国最初形态,阳城争夺战背后的故事——袁氏家族内部和解猜想
文章图片
在这两个人中 , 一个是袁绍的外甥 , 可以增强韩馥对其的信任感;另一个荀谌 , 一定是一个能辨之士 , 可以增强袁绍方游说话语的力度 。
这段游说韩馥的过程在《三国志》和《后汉书》中都有记载 , 但是细节略有不同 , 《后汉书》中的记载更为全面 。 现全文引用如下:
《后汉书袁绍传》:“绍乃使外甥陈留高干及颍川荀谌等说馥曰:‘公孙瓒乘胜来南 , 而诸郡应之 。 袁车骑引军东向 , 其意未可量也 。 窃为将军危之 。 ’馥惧 , 曰:‘然则为之柰何?’谌曰:‘君自料宽仁容众 , 为天下所附 , 孰与袁氏?’馥曰:‘不如也 。 ’‘临危吐决 , 智勇迈于人 , 又孰与袁氏?’馥曰:‘不如也 。 ’‘世布恩德 , 天下家受其惠 , 又孰与袁氏?’馥曰:‘不如也 。 ’谌曰:‘勃海虽郡 , 其实州也 。 言土广也 。 今将军资三不如之埶 , 久处其上 , 袁氏一时之杰 , 必不为将军下也 。 且公孙提燕、代之卒 , 其锋不可当 。 夫冀州天下之重资 , 若两军并力 , 兵交城下 , 危亡可立而待也 。 夫袁氏将军之旧 , 且为同盟 。 当今之计 , 莫若举冀州以让袁氏 , 必厚德将军 , 公孙瓒不能复与之争矣 。 是将军有让贤之名 , 而身安于太山也 。 愿勿有疑 。 ’馥素性恇怯 , 因然其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