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传体三国评传TB|决定三国最初形态,阳城争夺战背后的故事——袁氏家族内部和解猜想

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袁绍(十八)公孙南下-
文:小A斯蒂芬
纪传体三国评传TB|决定三国最初形态,阳城争夺战背后的故事——袁氏家族内部和解猜想
文章图片
在上一篇中 , 我们讲到阳城争夺战最终以袁术一方的胜利而结束 。 但是这并不能代表袁绍争夺豫州的失败 , 因为他当时完全有能力和实力来继续争夺豫州 。 毕竟他还拥有许多豫州以及南阳出身的士族阶级的支持 , 这一点可以从袁绍幕府谋士的组成中简单的分析出来 。 比如淳于琼、郭图和辛评都是颍川人;比如许攸和逢纪都是南阳人 。 这些人当然更愿意留在豫州一带发展 。 这些人也都有能力成为袁绍在豫州新的代理人 。 从某种意义上讲 , 后来许攸的叛逃恐怕也和这件事有一定的关系 。
所以 , 个人猜测 , 袁绍争夺豫州并不是失败了 , 而是他的发展方向改变了 。 造成这种改变的原因 , 在史书记载和猜测中大概有两点 。 一个就是袁氏家族内部的调解 。 另一个则是袁绍自身发展方向的转变 。
纪传体三国评传TB|决定三国最初形态,阳城争夺战背后的故事——袁氏家族内部和解猜想
文章图片
虽然 , 以袁隗和袁基为首的洛阳城袁氏家族已经被董卓灭门 , 但是在袁氏的老家汝南汝阳 , 一定还存在着许多在袁氏家族中拥有一定威望的遗老遗少 。 在他们的眼中 , 袁绍和袁术的这种“窝里斗”的行为是极其危险的 , 也是必须要予以阻止的 。 所以我感觉他们不可能坐视不管 , 一定会出面从家族内部进行调解 。 这就会发生一场针对袁绍和袁术之间矛盾的 , 袁氏家族内部的秘密谈判 。
虽然在史书中并没有记载过这场谈判的存在 , 事实上他也不可能出现在历史记载当中 , 我也拿不出任何的证据来证明这场谈判的存在 , 但是我依然相信他的存在 。 因为 , 只有这样才能符合一个政治地位极其强悍、影响力非常庞大的家族的正常存在的意义 , 也可以很好的解释袁绍为什么后来在袁术去世之前再没有过南下的野心 。 我认为这正是这场谈判的成果 。
纪传体三国评传TB|决定三国最初形态,阳城争夺战背后的故事——袁氏家族内部和解猜想
文章图片
从后来袁绍和袁术的发展方向我们完全可以看出 , 他们分工明确 , 各不相扰 。 袁绍主要是在北方 , 以冀州为中心 , 波及到并州、幽州、青州以及曹操所代理的兖州 。 而袁术则以南阳和九江为中心 , 波及到豫州、荆州、扬州和徐州 , 猜测中袁术应该还有益州的发展规划 , 只不过有生之年未能够实现 。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 , 袁绍和袁术的势力范围是以兖州和徐州为缓冲地带 , 将关东的土地南北分割为二 , 等于是南北瓜分了关东地盘 。 如果发展顺利的话势必会形成两个独立的袁氏家族大领主或者称为袁姓公国 。 假如这两个袁姓公国能够顺利的被袁绍和袁术所建立的话 , 加上当时还尚在人世的董卓所统治的关中地区 , 就形成了一个最初的“三国”模式 。
当然以上纯属个人猜测 , 并不具备史料支持 。 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情况存在的可能性 。
袁氏家族内部既然做出了这种安排 , 而袁绍又在这个时候获得了北方出现变故的重要情报 , 于是就顺其自然的选择了向北发展 , 这也就是第二点 , 袁绍自身发展方向发生了转变 。
袁绍的这种转变 , 起源于北方幽州境内一个军阀的崛起 。 这个军阀就是“白马将军”公孙瓒 。
纪传体三国评传TB|决定三国最初形态,阳城争夺战背后的故事——袁氏家族内部和解猜想
文章图片
公孙瓒 , 字伯珪(另记作伯圭) , 辽西令支(今河北省迁安市)人 , 出身辽西公孙世家 , 年轻时师从于名儒卢植 。 虽然因为母亲地位低贱 , 长大后只能出任门下书佐这样的小吏 , 但是凭借着自身条件的优越与能力以及不断获得的奇遇 , 最终做到了辽东属国长史的职位 。
所谓的“属国” , 就是两汉时期为了安置归附于汉朝廷的匈奴、鲜卑、乌桓、羌等少数民族而设立了许多寄居点 。 按照当时的规定属国境内各民族的传统风俗不变 , 所以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 据《后汉书百官志五》中记载“属国 , 分郡离远县置之 , 如郡差小 , 置本郡名 。 ”也就是说属国大都是由原有郡制中分离出较为偏远的县而设立的 。 据《后汉书郡国志五》记载 , 辽东属国最初是在东汉安帝时期从辽东郡和辽西郡分剥出来的 , 为了安置归附于汉朝廷的乌桓民族而设立的属国 , 治所设在昌辽县(又记作昌黎县) , 就是今天辽宁锦州市义县一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