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董卓不来洛阳,汉家的天下就得性袁了,袁绍的袁!

少帝刘辩继位 , 太傅袁隗和大将军何进共同理政 , 在袁绍等人怂恿之下 , 何进加速了对宦官清理的进程 。
何进率先对西园八校尉之首的上军校尉蹇硕发起清算 , 将其逮捕处死 , 并收归西园兵权 。 十常侍听闻俱惊 , 又无法左右少帝的意见 , 眼见无人庇护宦官 , 便主动跑去巴结何进同母异父之弟何苗 , 以此寻得生路 。 何苗收了十常侍的财物 , 主动劝说太后保全宦官性命 , 何太后便对何进的谏言一直不松口 。
【爱历史】董卓不来洛阳,汉家的天下就得性袁了,袁绍的袁!
文章图片
朝堂之中时局动荡 , 而朝堂之外有一双炙热的眼睛洞察着一切 , 随时准备出手 , 将天下纳入自己的囊中 , 这双眼睛的主人便是有四世三公之称、权势滔天的袁绍家族 。
袁家历来为朝中正派 , 百年来为朝中重臣 。 现如今袁隗作为袁家实际领袖 , 眼见局势如此 , 为隐藏野心便在家中称病不出 , 始终不参与诛杀宦官的谋划 , 但袁隗却一直安排侄子袁绍向何进进言 , 让其说服太后处决宦官 。 何进本就头脑简单 , 从始至终被士人所用 , 空有名爵 , 却无名望和人心 。 袁隗所乐意看到的 , 便是宦官与外戚相互厮杀 , 袁家现在还帮着何进 , 不过是因为他还算是外戚 , 名号多少还有点用处 , 宦官一旦倒台 , 何进对于袁家来说没有丝毫作用 , 取代何进不过是早晚的事 。
【爱历史】董卓不来洛阳,汉家的天下就得性袁了,袁绍的袁!
文章图片
怎奈何太后畏惧士人 , 并不采纳兄长何进所谏 , 何太后身后是何苗、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 , 而何进身后则是一众士人 , 双方撕扯数月 , 太后不肯点头便将此事搁置下来 。
袁绍见事态没有进展 , 于是给何进出了一个离谱的建议 , 让各地刺史、州牧领兵奔赴京畿 , 打着“清君侧”的名号用军队逼迫太后点头 。 曹操听了袁绍的谋划差点气死 , 嘲笑道:“阉竖之官 , 古今宜有 。 但世主不当 , 假宦官以权宠 , 使局面至于此 。 既然治宦官的罪 , 当诛元恶 , 一个狱吏就足够了 , 何必纷纷召外将董卓呢?何大将军诛杀宦官的事情 , 必然会泄露 。 我看这个事情要失败啊 。 ”
【爱历史】董卓不来洛阳,汉家的天下就得性袁了,袁绍的袁!
文章图片
袁隗为了铲除宦党 , 特意给袁绍安排了一个司隶校尉的职务 , 司隶校尉官职不高 , 但是权力极大 , 可以擅自处理京城和京师周边官员 , 而无需上报 。 袁隗料想何太后不愿处死宦官 , 多会放归其乡里以防众口 , 若是这样 , 宦官日后只得一纸诏令便可再次入宫 , 只有斩草除根才能保住朝廷 , 保住袁家的地位 。
十常侍见生路彻底被堵死 , 便在宫中诱杀何进 。 何进部曲震惊 , 便率军攻打皇宫 , 御林军、西园军、七署军混战 , 士人誓将十常侍彻底铲除 , 何进已死 , 袁隗已然成为了士人中的最高领袖 。 士人攻杀宦官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 袁隗袁绍叔侄眼见大局已定 , 便开始了对内部敌对势力的清算 , 其手段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 。
【爱历史】董卓不来洛阳,汉家的天下就得性袁了,袁绍的袁!
文章图片
袁隗以皇帝之名矫诏 , 召见樊陵、许相 , 以亲宦的名义将二人处死 。 十常侍曾用此二人稳住京畿 , 樊陵顶掉了袁绍的司隶校尉 , 而许相为河南尹负责京城地界的保卫工作 , 二人一死 , 洛阳甚至三辅地区都落入袁家之手 。 此外 , 袁隗指使西园军将宫中宦官不论老幼全部扑杀 , 后来杀红了眼分不清哪些是宦官哪些是宫中侍郎 , 只要是没有胡子的男性全部被处死 , 最后杀了两千多人 。 对于那些曾经帮助何进的宦官 , 袁隗也未留情面 , 只要是宦官都不留活口 , 袁隗的手段 , 此次宫变可见其毒辣 。
对于袁家的野心 , 到底是膨胀到了何种地步 , 从矫诏一处即可看出 。 前有十常侍张让、赵忠矫诏 , 二人为皇帝近臣 , 矫诏尚有缘由可寻 , 一是皇帝信赖 , 二是使用玉玺较为方便 , 皇帝点头即可 , 不是难事 。 袁隗袁绍所矫圣诏 , 玉玺从哪里来呢?唯一的解释就是袁隗早就盯着玉玺 , 在西园军冲进皇宫之时 , 身为中军校尉的袁绍领着西园兵直奔玉玺 , 把天下人事任免之权掌握在了自己袁家手中 。
【爱历史】董卓不来洛阳,汉家的天下就得性袁了,袁绍的袁!
文章图片
从拿到玉玺处死樊陵、许相这一刻开始 , 袁家的野心开始发酵变质 。 董卓进京之后 , 袁绍跑到渤海郡自立 , 妄图另立刘虞为帝 , 建立北方都城和洛阳分庭抗礼 , 手中的玉玺就是袁绍的底气来源 , 只要肯有宗亲称帝 , 再加之真玉玺矫诏 , 则名正言顺 。 在曹操投靠袁绍之时 , 袁绍为了展示自己的权力 , 甚至将玉玺视以曹操 , 让曹操颇为恶心 。 董卓有天子 , 袁绍有玉玺 , 天下分封尽处于袁绍之手 , 曹操的讨董所任奋武将军和后来的东郡太守 , 都是出自于袁绍之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