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王巍的考古之旅( 二 )


就在这本书出版前后 , 20世纪80年代初 , 辽宁牛河梁遗址、浙江余杭良渚遗址、黄河中游地区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等 , 都有大量考古新发现 。 中国考古学的另一位泰斗级学者苏秉琦先生根据这些新的考古发现 , 提出了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说 。
从日本回国后 , 我遵从张忠培先生“回归主战场”的点拨 , 重新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国商周考古学上 。 1996年8月 , 我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后 , 在当年秋天率队对河南偃师商城宫城内宫殿群进行大规模发掘 。 恰巧从1996年开始 , “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 , 作为商周考古研究室的主任 , 我有幸直接参加断代工程 。 2002年至2016年间 , 我又领衔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
如今 , 探究文明源头的工作仍在继续 。
在日本学习的3年时间里 , 正是上世纪80年代末 , 日本经济十分发达 , 考古事业十分兴旺 , 大众对考古很感兴趣 , 考古学家也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 我看到当时日本的考古已经开始运用计算机和各种测量仪器 , 考古工作者拥有很好的国际视野 , 也积极地向大众传播考古成果 , 这些都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
这段学习经历 , 一方面 , 我学到了日本考古学对东亚地区文化交流的研究成果 , 另一大收获 , 则是看到了中国考古学可以从日本考古学中借鉴的东西 , 感受到了中国考古未来的方向 。 所以 , 后来我回国、又成为考古研究所所长之后 , 就把推进考古的科学化、国际化和大众化 , 作为努力的方向 , 也颇有成效 。
考古的独特魅力:给人期待、给人希望
考古这门学科 , 经常需要人在野外翻山越岭、日晒雨淋 , 有些像地质学 , 但考古又有它独特的魅力 , 它给人期待、给人希望 。 虽然不能指望每个人都遇上三星堆 , 但每一项考古工作都有自己的学术任务、学术目标 , 通过自己的发掘调查 , 总会有收获 。
一个很有名的考古教授干了一辈子 , 但他发掘的墓葬从来没有出过青铜器 , 在他快60岁的时候 , 终于发现了宝鸡石鼓山(该墓地出土了92件青铜礼器 , 是中国商周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编者注) 。
考古的独特之处还在于 , 初出茅庐的青年考古人 , 某一个不经意的发现 , 也许就会改写历史 。 比如 , 郭沫若、夏鼐等著名学者 , 依据当时看到的考古资料所提出的学术观点 , 几乎是其他人文社会学科难以解决的 。
考古研究的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 , 每一个考古发现和研究的成果 , 都会让国人、乃至世界 , 更加了解我们祖先所创造的文明是多么丰富多彩、灿烂辉煌 。 而成为一名考古工作者 , 还会有一些特别的收获 。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文明 , 延绵五千年 , 我们今天的衣食住行、风土人情、人生观价值观 , 都可能在考古发掘中找到它的原型 , 梳理出它的传承脉络 。 所以 , 考古学家看待万事万物时 , 会拥有一个历史纵深的眼光 。
考古学家在发掘的时候 , 会感觉在和祖先对话 。 比如 , 发掘一个居住遗址 , 房子当中有一个灶 , 你就可以想象当时可能有一个三四口之家 , 围坐在灶炕边 , 取暖、烧烤;屋内其他地方比较平坦 , 可能是他们睡觉的地方;还有一些正在制作中半成品的石器、玉器 , 那会不会是儿童的玩具呢……
我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 , 改革让我上了大学 , 开放让我走出国门看世界 。 我也希望更多海外留学的学子 , 将来能够学成归国 , 把自己的能力贡献给中华民族的发展 , 这是我的心里话 。
现在回想 , 当初回国的选择非常对 。 在国外发展再好 , 也不如在自己国家研究自己祖先创造的文明的意义更大 。 而且令人欣慰的是 ,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 , 是30多年前的我们无法想象的 。 所以年轻人在做人生选择时候 , 要考虑长远而不是一时 。
考古是一个朝阳学科 , 国家越来越重视 , 大众越来越感兴趣 , 考古学家和考古新发现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 现在 , 我们考古科技的设备和水平 , 已经和世界发达国家比肩 , 年轻人大有用武之地 。 我特别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考古队伍 , 加入这样一个既有挑战又有光明前景 , 肩负重大责任、又能实现个人价值的专业领域 。
(蒋肖斌根据王巍口述整理)
【爱历史】王巍的考古之旅】王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