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从超人到公敌:李嘉诚在香港,是怎么变臭的?( 二 )


1970年 , 香港企业达到25000多家 , 雇员55万人 , 制造业占生产总值的30.9% , 转口贸易做了百年的香港 , 用20年时间 , 成为一个轻工业城市 。
李嘉诚 , 也在香港社会崭露头角 。
香港制造业快速发展 , 导致土地供应紧缺 。
当时的港英政府对全港土地采用批租制度 , 即港英政府向开发商批租土地 , 开发商通过向政府支付土地出让金获得土地使用权 。
租地收入成为港英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
1946年时香港人口只有60万 , 而到了1979年 , 香港人口已经接近500万人 。
人多地少 , 导致租金年年上涨 , 对商机格外敏锐的李嘉诚看出了门道 , 饱受租金涨价困扰的李嘉诚开始投资房地产 。
曾经火爆亚洲的TVB电视剧《大时代》中 , 韦嘉诚的原型就是李嘉诚 。
韦嘉诚坦言 , 香港未来三十年都是地产的世界!
1958年 , 李嘉诚陆续在港岛北角、柴湾、新界、元朗等地区发展工业大厦 , 规模越来越大 。
1967年 , 香港爆发反英运动 , 一时人心惶惶 , 地产陷入低潮 , 此时李嘉诚抓住时机 , 大量收购便宜地皮物业 , 为日后房地产腾飞大赚特赚埋下伏笔 。
1971年6月 , 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公司 , 1972年7月 , 长江地产改名长江实业 , 并且当年10月在香港上市 , 上市第一年恰逢股市热潮 。
从股市源源不断吸金的长江实业 , 快速拓展其土地储备 , 上市短短一年 , 土地储备扩充约20倍 , 并且快速积累财富 。
逆势而为 , 善于抄底成为这个时期李嘉诚的标签 。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 , 全球陷入经济下行 , 香港股市泡沫破裂 , 楼市更是下跌了30—40% , 香港经济四大支柱之一的和记黄埔因为濒临破产被汇丰银行收购 。
早就盯上和记黄埔这块肥肉的李嘉诚 , 开始和汇丰银行接触 。
地产大佬要想长盛不衰 , 离不开和银行的协同合作 。
汇丰银行在香港的地位 , 更是无人能比!
此时沈弼任汇丰银行主席 , 他和李嘉诚私交非常好 , 以非常白菜价的价格将和记黄埔卖给了李嘉诚 。
当时的和记黄埔总经理比尔·威利回忆道 , 6.39亿港元的成交价还不到和记黄埔净资产的一半 , 甚至当时已经有更高的出价者 , 但是李嘉诚还是捡到了这个大便宜 , 此外还获得了延期付款的特权 , 进一步降低了资金的占用 。
1979年 , 成功收购和记黄埔地产后 , 李嘉诚的长江地产 , 已经是仅次于怡和集团的香港第二大房地产公司 。
为了感谢沈弼的帮忙 , 李嘉诚旗下所有商业事务都通过汇丰银行来进行 , 1986年 , 沈弼退休时 , 李嘉诚更是非常大方地制作了一个高达1米高的汇丰银行总部纯金复制品 , 作为送别礼物 。
当晚就餐的宾客对于李嘉诚如此高调的行为都惊奇不已 , 但从另一个方面也能看出两人的关系是多么亲密 。
1981年 , 成功控制和记黄埔的李嘉诚 , 实力更加雄厚 , 此时的长江实业拥有楼宇面积已达1450万平方尺 , 成为香港名副其实的地主 。
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李嘉诚 , 登上《远东经济评论》封面 , 李超人一战成名!
这前后二三十年 , 应该是李嘉诚最风光的时候 。
1981年 , 他被授予香港太平绅士 。
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几乎所有香港顶级大学都给了李嘉诚荣誉博士学位 。
在国外 , 他还获得比利时利奥波德勋章指挥官勋衔、英国CBE司令勋衔、英国KBE爵级司令勋衔、法国荣誉军团司令勋衔等等 。
李超人在地产界大赚特赚 。
香港社会也在悄无声息 , 却又深刻地发生着变化 。
越来越多香港大佬投身房地产和金融业 , 制造业占比逐年下降 。
同时 , 香港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涨 , 1979年时 , 香港地区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4569.45美元 , 而此时的内地只有183.98美元 。
大陆开始改革开放后 , 大量香港厂商把自己的工厂转向劳动力和地价更便宜的大陆 , 只留一部分技术和营销部门在香港 。
此时香港和珠三角地区的联动 , 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分工格局 。
这给大陆带来了外资和就业机会 , 对于香港的企业家来说 , 产业转移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收益 , 带动了香港转口贸易的高速发展 , 也推动了香港经济近20年的繁荣发展 。
此时 , 港人对于李嘉诚的呼声非常高 , 因为日子过得还不错 , 大批崛起的中产阶级 , 挣了钱自然消费升级 , 带动了商超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 。
香港作家陶杰曾评论道:李嘉诚和过去的大佬不同 , 他是白手起家的典范 , 有了钱跑到全世界收购资产 , 打着香港资本的旗号 , 是狮子山精神的化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