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桂历史|摊贩的历史:支撑中国经济两千年的商业模式( 二 )


三桂历史|摊贩的历史:支撑中国经济两千年的商业模式
文章图片
摊贩的“亲民性”——以秦朝为例
按照前文所述 , 我们都知道古代社会的商人大致可以分为“行商”和“坐贾” 。 相对于“坐贾” , “行商”作为一个团体 , 其阶级要高得多 。
首先 , 古代社会的出行风险很高 。 彼时的交通十分不便 , 大部分道路都是泥土路 , 每逢阴雨天气 , 都滋生大量细菌 , 古人又做不到每日清洁身体 , 十分容易染上各种疾病 。 而且 , 就算是所谓的盛世 , 在朝廷管控不到的野外 , 也存在着大量盗匪 。 有些时候 , 农闲的农民们也会以村为单位 , 进行组团劫掠 。 过往的商旅很容易成为劫掠、绑架对象 。 没有足够的金钱雇佣镖师的商团很难走得长远 , 而有这个能力的商团往往具备很强的经济实力 , 甚至有一定官方背景 。
三桂历史|摊贩的历史:支撑中国经济两千年的商业模式
文章图片
【如果商团靠近边境 , 那么“打草谷的”也不会客气】
其次 , 大部分古代王朝都采取限商措施 , 其中以秦朝最为出名 。 在《商君书.垦令》中 , 颁布了五条“抑商”措施:
使商无得籴 , 农无得粜 。 农无得粜 , 则窳惰之农勉疾 。 商不得籴 , 则多岁不加乐 。 多岁不加乐 , 则饥岁无裕利 。 无裕利 , 则商怯;商怯 , 则欲农 。 窳惰之农勉疾 , 商欲农 , 则草必垦矣 。
贵酒肉之价 , 重其租 , 令十倍其朴 , 然则商贾少 , 农不能喜酣奭 , 大臣不为荒饱 。 商贾少 , 则上不费粟 。 民不能喜酣奭 , 则农不慢 。 大臣不荒 , 则国事不稽 , 主无过举 。 上不费粟 , 民不慢农 , 则草必垦矣 。
废逆旅 , 则奸伪、躁心、私交、疑农之民不行 , 逆旅之民无所于食 , 则必农 。 农 , 则草必垦矣 。
重关市之赋 , 则农恶商 , 商有疑惰之心 。 农恶商 , 商疑惰 , 则草必垦矣 。
以商之口数使商 , 令之厮、舆、徒、重者必当名 , 则农逸而商劳 。 农逸 , 则良田不荒;商劳 , 则去来赍送之礼无通于百县 。 则农民不饥 , 行不饰 。 农民不饥 , 行不饰 , 则公作必疾 , 而私作不荒 , 则农事必胜 。 农事必胜 , 则草必垦矣 。
三桂历史|摊贩的历史:支撑中国经济两千年的商业模式
文章图片
郑良树教授在《商鞅及其学派》一书中将其简单总结为:
商人不得卖粮;
提高酒肉价格;
废除旅馆经营;
加重商品销售税;
商家奴仆必须服役 。
秦人之所以要这么限制商人 , 并非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 , 出于抑制“贫富分化” , 或者打击“毛孔里都流淌着肮脏的资本主义”的目的 。 秦国打击商人的目的很简单 , 就是认为商人太多 , 会让农民们加入商旅大军 , 从而减少农业产量 , 导致王室无法收取足够的农业税 , 使得君权衰落 。 而且 , 太多商人会让市场竞争过于激烈 , 对商人群体也并非好事 。 用今天的经济学分析 , 这种论调无疑十分可笑 , 但并不妨碍当时的人们就是相信这套理论 。
根据这套理论 , 秦国并不歧视商人 , 只是希望商人不要太多 。 只不过政策这种东西 , “颁布”很简单 , “执行”却很困难 。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得很清楚 , 所谓八百里秦川一直都是重要的商业区 。
三桂历史|摊贩的历史:支撑中国经济两千年的商业模式
文章图片
【秦人并非一些人想象中那么憨直】
秦国之所以做不到《商君书》要求的抑商 , 理由再简单不过——朝廷直接控制每一个商人的成本太高 , 当时的官府组织度根本做不到这么精细的管控 。 值得一提的是 , 这也是后来秦朝灭亡的重要因素 , 朝廷根本做不到法律规定的那么细的社会管控 。
可秦国限制“行商”数量却十分成功 。 根据商鞅的连坐法律 , 邻里、亲属必须互相监督彼此 , 以节约朝廷的行政资源 。 一旦人口可以自由流动 , 这种监督的效果也就形同虚设 。 所以 , 秦国对人口流动的管控十分严厉 , 所有人口的迁徙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凭证 。 相比需要控制每一个人的“抑商” , 抑制人口流动只需要控制固定几处关隘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