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消费者回归理性,但618只和眼睛有关( 三 )


1. 有限发行和大规模发行
有限发行和大规模发行 , 是常用的两种营销发行策略 。 有限发行模式下 , 低营销投入 , 产品通过口碑不断的发酵 。 大规模发行模式下 , 高营销投入 , 在最短时间内制造最大的声量 , 集中轰炸产生势能 , 突出重围 。 口碑的发酵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 大规模发行模式 , 通过大预算购买用户能够“看到”的元素 , 抢占时间 。
钛媒体消费者回归理性,但618只和眼睛有关
本文插图
有限发行和大规模发行哪种模式最优?那要看是想要推“产品”还是制造“流行” 。 如果要制造大众流行(电影、音乐、服装、新品上市、降价促销) , 或者要宣传的内容有时间限制 , 通常大规模发行的效果会远比有限发行要好(详见下文华纳 vs. NBC 的case) 。
在零售中 , “大型促销”、“新品发布”绝对是和流行文化最为沾边的了 。 618、双十一等都是采取的大规模发行模式 , 目的是制造大众流行 。
2. 华纳 vs. NBC
我们看下被同样规则操纵的行业——电影行业 。 华纳兄弟和NBC的掌门人 , 分别采取不同的策略 。
1999年 , 霍恩担任华纳兄弟的总裁 。 霍恩会从每年要出品的25部电影中 , 挑选四五部最有望得到认可的“大片”进行投注 , 给与最高的制作和营销预算 。
2007年 , 朱克晋升为NBC公司的掌门人 。 他的理念是降低制作费用 , 降低风险 。 他放弃大IP , 转而关注售价更合理的小IP , 减少内容的制作成本 , 不雇佣片酬过高的一线明星和制作团队……
钛媒体消费者回归理性,但618只和眼睛有关
本文插图
几年后 , 霍恩领导下的华纳兄弟成为历史上唯一连续11年创下超过10亿美元票房纪录的工作室 , 并产出了《哈利波特》系列、《宿醉》系列的大片……而NBC从第一沦为第四 , 朱克也被称为“史上最具毁灭性的媒体负责人”
客观来说 , 所谓的大制作、明星、特效、制作团队、影评人的评价等 , 都不会影响消费者对一个电影的评价 , 他们只是想听一个好故事 。 同时 , “大片模式”也是一个非常冒险的赌注 。 一部电影的制作周期通常几年 。 在几年时间内 , 消费者的品味可能改变 , 制作团队可能注水跑偏 , 竞争对手可能捷足先登 , 一切都有可能 。
但是电影公司依旧在“大片模式”下乐此不疲 , 并且依赖此模式生存 。 用高风险 , 换取高回报 。 因为大预算购买的“这些元素”能够决定用户是否走进电影院 , 这部电影是否能被“看到” 。 在极短的窗口期内 , 积攒音量 , 制造流行 。 而大众被这种流行的浪潮裹挟被着“看到” 。
霍恩说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吸引观众走进影院 。 我们希望制作成本更高的电影能够招揽更多潜在的影迷 。 观众喜欢明星 , 这要花钱;观众喜欢特效 , 这也要花钱;而且你还得让观众知道影片上线的消息 , 所以宣传造势绝对少不了 , 这当然也要花钱 。 如此一来 , 一年能够制作的大片就是真的很有限了” 。
——整理自《爆款:如何打造超级IP》
集平台之力打造的618 , 也是对商家的赋能——促销IP赋能 。 有限发行和大规模发行哪种模式最优?那要看是想要推“产品”还是制造“流行” 。 如果要制造大众流行(电影、音乐、服装、新品上市、降价促销) , 或者要宣传的内容有时间限制 , 通常大规模发行模式的效果会远比有限发行效果要好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如果消费者是理智的比较折扣力度 , 那么集中的大促销和分散的小促销还有差别么?618、双十一等都是采取的大规模发行模式 , 目的是为了制造大众流行 。
总结一下电商的造节模式已进入下半场 , 从黑五、双十一、618、年货节……各类电商的玩法、促销节奏、价格策略已经趋同 。 一片同质化竞争的红海 。 此时研究618大促 , 姜太公公更好奇的是“当消费者已经回归理性 , 集中的大促销和分散的小促销有差别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