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母亲酗酒吸毒、带着儿子自杀,那个逆袭耶鲁的寒门青年说:美国梦里难有穷孩子( 二 )


图片来源自网络
美国作家 J.D. 万斯的前半生 , 正经历了从“底层”走向“精英”的阶层飞跃 。
两代人之前 , 万斯的外祖父母一贫如洗 , 周围毒品泛滥 , 人们精神匮乏 , 缺少希望 。
而两代人之后 , 他们的外孙——万斯在遭遇父母离异、母亲吸毒、尝试开车自杀的动荡童年之后 , 从一个心理状况岌岌可危的逃课少年 , 成为了坐在耶鲁法学院课堂中侃侃而谈的社会精英 , 而这 , 是所有人连想都不敢想的“奇迹” 。
万斯将自己的“逆袭”故事写成了书籍《乡下人的悲歌》 , 这本书不仅仅讲述了万斯个人坎坷的奋斗之路 , 更努力从个人经历中叩问底层白人的“悲”从何来 。 让无数人认知到 , 一个健康家庭对孩子成长具有怎样深刻的意义?最重要的是 , 贫穷的延续是否来源自钱财之外的东西?
图片来源自豆瓣
底层白人的贫穷根源
当我们在讨论美国社会不平等的时候 , 通常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族群是黑人和拉丁裔 , 但现实并非如此 。
根据皮尤经济流动性项目研究发现 , 白人工人阶级是美国最为悲观的群体 。 他们脱离社会 , 对自己改善未来充满悲观的负面情绪 , 42%的人认为自己的物质条件甚至比父辈还要糟糕 , 并不遗余力地将这份孤立的社会情感传递给下一代 。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万斯出生在美国被称为“铁锈地带”的俄亥俄州米德尔敦 , 城市里居住的都是那些没有大学文凭的白人工人阶级 , 其中将近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 。
人们家庭关系紧张、家暴事件频发、毒品在小镇上泛滥 , 破破烂烂的小屋和四处乞食的流浪狗构成了这幅乡村穷人的生活图 。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万斯的妈妈高中辍学 , 19岁就生下了第一个孩子 , 在万斯还很小的时候 , 妈妈再度离婚 , 此后 , 他的生命中出现了来来往往、如过客般的许多男人 , 母亲的情人换了又换 , 而他们当中每个的离去都会让万斯感到空虚和对男人的不信任 。
在20世纪50年代北迁工业城市的移民潮中 , 万斯的外祖父母背井离乡 , 来到俄亥俄州的米德尔顿寻找新的生活 。
虽然物质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 但药物成瘾依旧折磨着他们的女儿 。 因为婚姻不顺 , 妈妈和养父之间开始频繁出现争吵 , 他们彼此辱骂 , 摔烂家具 , 在嘶吼中砸门而去 。 妈妈开始变得暴躁易怒 , 越来越爱生气 , 开始喝更多的酒 。 在濒临崩溃的情绪面前 , 她偶尔失控 , 殴打两个年幼的孩子 。
图片来源自TED视频
而随着全球化带来的加工制造业的外迁 , 往昔生机勃勃的工业开始迅速衰败 。
一旦工厂关门 , 那些留下的人就被困在了这些城镇当中 , 再也没有可以满足如此多人口的优质工作 。 而那些能离开的人 , 通常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有钱人以及有关系的人 , 离开了 , 剩下的就只有穷人们了 。
而这些“真正的弱势群体”却拒绝承认地区的溃败 , 他们很早就学会用逃避的方式来处理令人不安的真相 , 或者是假装现实比真相要好 。
图片来源自网络
这种“自我催眠”的认知让驻扎在该地区的家庭变得更加不稳定 , 贫穷带来了一系列“后遗症” , 包括绝望的情绪、自我放弃、焦虑、堕落、放纵、以及暴力倾向 。
外祖父染上了酗酒 , 和外祖母一度分居 , 两人争吵不休 , 关系紧张 。
而万斯的妈妈因为滥用药物 , 情绪崩溃 , 尝试开车带着儿子自杀 , 被吓得瑟瑟发抖的万斯狂奔到一户人家求救 , 最后在主人的帮助下 , 警察带走了妈妈 , 万斯逃过一劫 。 但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却成为了他生命中最不可磨灭的痛苦记忆 。
图片来源自网络
对于美国乡下人来说 , 他们的生活并不好 。
但在不利的条件下 , 人们往往不是挣扎着向上 , 而是用最坏的方式应对 , 这种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越来越鼓励社会的溃败 , 而不是抵御腐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