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1926年西阴村遗址: 考古学之父李济与半个蚕茧


考古学|1926年西阴村遗址: 考古学之父李济与半个蚕茧
文章插图
1926年,李济和袁复礼首次发现西阴遗址所在的灰土岭断崖。
考古学|1926年西阴村遗址: 考古学之父李济与半个蚕茧
文章插图
李济
考古学|1926年西阴村遗址: 考古学之父李济与半个蚕茧
文章插图
李济
考古学|1926年西阴村遗址: 考古学之父李济与半个蚕茧
文章插图
6000年前的石雕蚕蛹
1926年发现的半个蚕茧
据新华社消息,考古人员近日在山西省夏县师村遗址进行田野考古时,发掘出一枚距今6000年的石雕蚕蛹,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石雕蚕蛹之一。它的发掘出土不仅为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1926年在夏县西阴村发掘的半个人工切割的碳化蚕茧提供了例证,在时间上也早了大约500年。
为嫘祖养蚕增添新佐证
师村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裴介镇师村西北约1公里处的青龙河故道河曲地带。自2019年6月起,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工作站等单位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与发掘,取得了一些重要收获。
师村遗址发现的仰韶早期聚落遗址,距运城盐池直线距离约7公里,是目前大规模发掘的距离运城盐池最近的仰韶早期聚落遗址。而此次发现的石雕蚕蛹,距今约有6000年历史,形状大小如枣核,呈浅褐色,上面用尖锐器物刻上了条状的花纹。它的发掘出土不仅为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1926年在夏县西阴村发掘的半个人工切割的碳化蚕茧提供了例证,在时间上也早了大约500年。
吉林大学教授段天璟说,从这些发现可知,在距今6000年前,位于运城盆地的夏县很可能已经有了人工养蚕缫丝行为。另外,它是用中条山上的花岗岩刻成的,能将花岗岩刻得这么精致、纹路清晰,说明当时的先民对蚕非常喜爱和重视。
位于山西省南部的夏县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黄帝之妃嫘祖教民养蚕于夏县。文物专家表示,此次发现的石雕蚕蛹意味着早在仰韶早期东庄类型的先民们很可能已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为“嫘祖养蚕”的传说增添了新的佐证,同时也为丝绸起源与传播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袁复礼和李济打赌
李济为湖北省钟祥县人。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1918年毕业后即被派往美国留学。在麻省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和社会学专业,1919年获心理学学士学位,1920年获社会学硕士学位。1920年入哈佛大学攻读人类学专业,192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即任南开大学教授、文科主任。1925年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人类学讲师。
李济1924年开始从事田野考古,赴河南新郑对春秋铜器出土地点进行调查清理。1926年,在阎锡山的支持下,李济沿着汾河行走,到山西南部考古,并完成了对西阴村史前遗址的科学发掘。这是中国人主持考古发掘的第一次,因而载入史册。李济因此被美籍华裔考古学家、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张光直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
李济在《西阴村史前遗址的发掘》中说:“西阴村的史前遗址,是1926年3月24日我和地质调查所的袁复礼先生在寻访夏代陵墓途中发现的。”
据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戴家祥给李光谟先生的信中说,西阴村发掘结束后,李济和袁复礼回到北京清华研究院,1927年1月10日,研究院为他们举行欢迎会。在会上,袁复礼先生说:“我同李先生从某地寻找到某地,我敢于同他打赌:如果能在这里找到新石器文化遗址的话,我决不相信。后来到了西阴村,真的找到了,我就认输。”而李济不止一次地讲:“第一个看到它(西阴遗址)的是袁先生!”
西阴村发掘的遗物,连其他用品,共装了76箱,每箱重40公斤左右。出于对这些陶片作统计学研究和研究陶片致碎性质两方面的考虑,李济他们决定将其全部运往北京。
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大事,因为南同蒲铁路还没有修建,正太铁路“运行极不准点又不经常”,他们挑了五六十匹骡子和马,驾着9辆大车,走了9天,行程800里,来到正太线西端——榆次火车站。
发现一个花生壳似的黑褐色物体
当年,李济经过一个半月的辛苦和紧张地挖掘,终于认定这个西阴村遗址是属于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的遗址。有一天,一名考古队员突然从一堆残陶片和泥土中发现了一个花生壳似的黑褐色物体,这引起了诸位考古专家的关注。这是一个被割掉了一半的丝质茧壳,茧壳长约1.36厘米,茧幅约1.04厘米,已经部分腐蚀,但仍有光泽,而且茧壳的切割面极为平直。当时主持发掘的李济对此十分重视,但是在发掘现场再没有找到第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