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聊斋|他选择漂亮的失败,李鸿章为何年近40还事业无成?比起艰难的成功

这现实生活中 , 许多人有这样一种心态:他们想要大红大紫的成功 , 也可以接受壮烈的失败 。
但他们不能接受平庸而苟且的活着 , 不能接受缓慢和不见效的努力 , 他们要的是人生的“燃”!
其实 , 这种一种“社会病态” ,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高驱高避” , 指的就是这样一些人:他们特别渴望成功 , 但又特别害怕失败 。
但一般而言 , 获得成功很难 , 所以他们更加害怕失败 。 而因为注定要失败 , 他们可能会选择一种“绚烂”的失败而告终 , 以此来保住自己的面子 。
这种现象 , 在古代的文人身上 , 体现的就特别明显 。
深夜聊斋|他选择漂亮的失败,李鸿章为何年近40还事业无成?比起艰难的成功
文章图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这是古代文人的终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
他们梦寐以求的 , 是通过寒窗苦读 , 有朝一日鲤鱼跳龙门 , 参与到治国平天下的活动中 , 最好还要做“帝王师” , 间接改变整个国家 。
【深夜聊斋|他选择漂亮的失败,李鸿章为何年近40还事业无成?比起艰难的成功】但是 , 能够走到这一步的人 , 毕竟少之又少 。 大部分还是在奋斗的过程中成为了炮灰、分母 。
于是 , 因为成功渺茫 , 一些人开始设定了这样的人生目标:如果不能治国平天下 , 还不如主动去寻求漂亮点的“失败” , 以青史留名 。
人们能产生这样奇怪的想法 , 可能还要归功于宋太祖赵匡胤 。
在宋朝以前的五代时期 , 天下是武人的天下 , 他们对文人说贬就贬、说杀就杀 , 视之如草芥 。 文人只是武人的陪衬 , 对天下事持观望态度 。
但宋太祖赵匡胤在总结五代灭亡的历史教训之后 , 认识到了天下治理与文人关系的重要性:打天下需要在马上 , 但治天下还是需要这些读书人 。
深夜聊斋|他选择漂亮的失败,李鸿章为何年近40还事业无成?比起艰难的成功
文章图片
于是 , 宋朝就有了“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之说 。 而从此以后 , 文人的责任意识空前高涨 , 他们有理由憧憬自己的绚烂人生 。
北宋思想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 , 为生民立命 , 为往圣继绝学 , 为万世开太平” , 文学家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以上这些 , 都是文人主体意识和责任感爆棚的体现 。
所以 , 像苏轼、欧阳修这种文臣 , 虽然一生仕途坎坷 , 几经贬斥 , 四处流放 , 但却能矢志不渝 , 始终不改对皇帝和朝廷的忠诚 。 他们即便是失败 , 也要败得漂亮 , 败得高洁 。
在后来的明朝 , 虽然朱家天子设置了各种各样的严刑峻法 , 其中包括可将人毙命的廷杖制度 , 但不惜一死也要刚猛直谏、青史留名的臣子 , 甚至比宋朝还要多 。
深夜聊斋|他选择漂亮的失败,李鸿章为何年近40还事业无成?比起艰难的成功
文章图片
比如被朱棣灭了“十族”、连坐847人的方孝孺 , 虽然他的个人大义实现了 , 他的忠诚也流芳百世 , 但他的“一死了之”不能吓死朱棣 , 更救不了朱允炆 。 从某种角度看 , 这反而逃避责任、祸害他人的行为 。
不过 , 许多读了圣贤书的人 , 却都是这么想、这么做的 , 只不过做法不如方孝孺狠 , 这是他们要的一种“范儿” 。
年轻时代的李鸿章 , 身上同样具备这样一种“范儿” 。 他年纪轻轻时 , 竟然已经想到了如何败得漂亮 。
1840年 , 对于清朝来说是个大灾年 , 但对于李鸿章而言 , 却是个吉祥年 。 他少年得志 , 18岁就考中了秀才 , 还即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暮鼓晨钟入听来 , 思前思后自徘徊 。
人生惟有青春好 , 世事须防白首催 。
万里请缨终子少 , 千秋献策贾生推 。
愧予两字功名易 , 小署头衔斐秀才 。
深夜聊斋|他选择漂亮的失败,李鸿章为何年近40还事业无成?比起艰难的成功
文章图片
很显然 , 年轻时代的李鸿章 , 有着非同一般的人生抱负 , 但也有着许多青年人身上的矫情:他当时的人生偶像 , 竟然是西汉时的贾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