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最考智慧和人格的奇葩说这样上演

【历史故事】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最考智慧和人格的奇葩说这样上演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最考智慧和人格的奇葩说这样上演】宋朝进行时·第四季
试听音频选自博雅小学堂APP
如何活在一个表面安稳 , 实则暗藏诸多问题的时代?
作为一个才华与思想兼备的人 , 如何针对问题做改革 , 面对众人的争议过一生?
王安石在《登飞来峰》的诗里写:“不畏浮云遮望眼 , 只缘身在最高层 。 ”
孩子们最开始读这首诗 , 以为这表达了诗人王安石的勇敢与自信 。 甚至会怀疑 , 王安石的变法后来不是失败了吗?估计他写这首诗时 , 想象不到后来的风浪吧……
也有孩子听过王安石绰号“拗相公”的故事:只吃眼前的菜 , 而且一股脑吃光;沉迷学习不洗脸 , 经常邋里邋遢 , 一点都不在乎别人的评价……
如果孩子只想到这 , 对王安石的能力与人格理解也太浅了 。
【历史故事】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最考智慧和人格的奇葩说这样上演
文章图片
图丨电视剧《清平乐》
王安石在写《登飞来峰》之前 , 他拿出了很好的实践成绩 。 一开始 , 他本来被安排在京城里任职 。 他借口“京城里消费水平太高 , 馆职的俸禄太低” , 辞了京城里为官的机会 , 跑到鄞县 , 也就是现在的浙江宁波鄞州区 , 做一名知县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王安石并没有坐在衙门翻资料等汇报 , 而是刚到鄞县不久 , 就跑到每个乡村去了解情况 , 仅走了几十天 , 他就对当地风俗民情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 王安石发现 , 当地大多数百姓最头痛的问题就是高利贷 。
宋朝也有高利贷?为啥普通的农民会遇上高利贷?
宋朝虽然说繁华了一些 , 但很多农户一年到头还是没什么结余 , 抗风险能力极差 , 一有个水旱灾害 , 就入不敷出 , 只能靠借贷度日 , 少数有钱的富户乘机发放高利贷 , 一旦贷款人还不上钱粮 , 只能靠卖地抵偿 , 甚至达到倾家荡产的地步 。 这样一来 , 穷者愈穷 , 富者愈富 , 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农业生产的良性发展 。
【历史故事】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最考智慧和人格的奇葩说这样上演
文章图片
作为一千多年前的人 , 没有经济学这门课程 , 四书五经很少提怎么算账收租 , 王安石能怎么办?
他知道 , 简单地发布命令制止高利贷是不现实的 , 这位知县并没有粗暴地用行政命令干涉经济运行 。 回到县衙 , 王安石和主管财务的官吏进行了周密地筹算 , 把县衙能够动用的粮食 , 还有全县每年需要借贷度日的农户进行了全面统计 。
不几日 , 王安石迅速推出了官府放贷的措施 , 也就是说 , 遇到粮食不足的时候 , 百姓不必再向地主们高利借贷 , 而是可以选择向官府借粮 , 官府根据农户的实际情况发放粮食 , 收取的利息则远远少于那些富户 。 如此一来 , 百姓们得到了实惠 , 生产积极性更高了 , 地方上的储备粮也实现了“增值” , 一举双得 。
王安石在鄞县所实行的低息贷粮政策 , 颇似现在的低息农业贷款 , 充分蕴含了现代经济学的原理 , 要知道 , 那可是一千多年前发生的事情!无疑 , 王安石的改革创新精神已经远远领先于同时代人 。
【历史故事】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最考智慧和人格的奇葩说这样上演
文章图片
图丨电视剧《清平乐》
此外 , 他还修建水利 , 增强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 经过短短三年 , 王安石在鄞县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治理成绩 。 任职期满后 , 朝廷晋升他为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 , 这个职务类似现在的地级市副市长 , 为正六品衔 。
在赴任舒州前 , 王安石到杭州旅游一番 , 在灵隐寺飞来峰高塔之上 , 凭高远眺 , 只见山腰浮云缭绕 , 山下全城景色尽收眼底……
回想起几年来的从政经历 , 王安石已经对自己施政方略有了初步构想 。 或许 , 那些惊世骇俗的主张 , 现在还很难得到认可 , 但只要假以时日 , 它们一定能成为强国富民的良方 。
那些世俗观点 , 正如脚下的浮云一般 , 终究无法遮蔽他的目光!这就是他写下“不畏浮云遮望眼 , 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底气和心态 。
与此同时 , 朝廷里还有一位和王安石一样古怪的神童——司马光 。
孩子们都读过《司马光破瓮》的古文 , 能想象吗 , 司马光是那个时代的年画宝宝?!
在开封和洛阳等大都市 , 曾经有人将司马光的故事画成《小儿击瓮图》 , 出售营利 。 言下之意是只要你把这张“砸缸”图带回去 , 你家里的孩子保准能和司马光一样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