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杜牧知道怕是要气死,教材将《山行》“深”改为“生”使得意境全无

教材编辑者要慎重 , 不可在未经深思熟虑之下 , 随意改动诗篇词字 , 而使诗篇意境走弱甚至意境全无 。 那么这是让人笑话的 , 且让学习者学习上有瑕疵 , 所以应避免此等草率地、不妥地行事 。
正好今日 , 我看到了有人针对杜牧《山行》诗篇词字变动的讨论的问题了 , 他们在喋喋不休地讨论到底是变动后的“生”字好 , 还是变动之前的“深”好?
对此 , 我个人觉得有必要出来解释并说一下见解和看法 。
将杜牧原诗作版本贴来 , 如下(附贴图):
七绝《山行》作者杜牧(唐朝)
远上寒山石径斜 ,
白云深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 ,
霜叶红于二月花 。
【历史故事】杜牧知道怕是要气死,教材将《山行》“深”改为“生”使得意境全无
文章图片
而现在的部编版最新教材 , 将“深”改为“生”字 , 如下(附贴图):
七绝《山行》作者杜牧(唐朝)
远上寒山石径斜 ,
白云生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 ,
霜叶红于二月花 。
【历史故事】杜牧知道怕是要气死,教材将《山行》“深”改为“生”使得意境全无
文章图片
两者 , 争议就在这个第二句第三字的改动上 , 个人觉得原版本“深”字 , 比较确切 , 精炼 。 理由如下:
题为山行 , 那么是登山赏景或暇愉之行了 , 如果是一般的低矮的山岭或近郊的山村或城镇边上的社庙 , 就没意思 , 不是很深很幽 , 不合诗人所作远离尘俗喧嚣之想了 。 所以肯定是高山之中 , 人烟稀少 , 景色深幽或有让人寻觅的古迹等等 。
“深”字 , 意为高山深藏处 , 那么是此座飘渺奇绝之山峰的峰颠或峰腰等 , 绝不是城镇边让人随意登临之处 , 也不是一般近郊的寺庙或山村环绕一些白云 。
可以想象得到 , 那是什么样的“云深处”呢?常年白云缭绕、雾气氤氲 , 就像是虚无缥缈的仙境 , 远离凡尘俗子打扰 。
如果是“生”处 , 显得一般般了 , 只是看去有一些白云在其上或四周某个角落飘浮着 , 并且是浅浅地、些许地、貌似容易散开地 , 这样的地方虽不是一大把 , 但也不是很难寻到的 。
杜牧如果只是在浅浅的白云漂浮的地方 , 那也不稀奇 , 也不幽深 , 试想一下:世俗绝少的景象和无限遐想的幽思又如何出现在诗人的笔墨中呢?
于是 , “深”字自然泼墨而出 , 意象皆出 , 好个高山深处的凡尘不可及的(人家)意境!
【历史故事】杜牧知道怕是要气死,教材将《山行》“深”改为“生”使得意境全无
文章图片
但如果是“生” , 只是白云的一般生出、连接之处 , 不但意境打折 , 也是显得刻意了 。
可见 , 相对比“生” , 而“深”字自然 , 意境神韵浑然一体 。
至于有些人说是日本古籍藏本为“生”字 , 日本藏书何足信 , 皆(可能唐宋时期)从我国搬抄或友人赠送或市井收购而来 , 只能说是经二次或多次手了 , 可信度大打折扣 。 另外日本人虽对我国唐文化崇拜 , 这点不可否认 , 但崇拜归崇拜 , 对于唐文化学得几成呢?对于唐诗又能学得几成呢?我敢说日本至今也是学得皮毛 , 因为诗词诗要靠悟性及文化熏陶的 , 这点上日本远远不如我们的 。
对于其它明代版本也好 , 清代版本也好 , 我只能说不可信 , 作借鉴即可 。
【历史故事】杜牧知道怕是要气死,教材将《山行》“深”改为“生”使得意境全无
文章图片
因为重要的是诗篇的意境 , 及最合原作者构思的 , 当时的环境、人文以及作者创作意图等等 。 这才是最重要的 , 及判断版本的重要依据 。
【历史故事】杜牧知道怕是要气死,教材将《山行》“深”改为“生”使得意境全无】另外 , 希望编辑者提高个人文学水平及鉴赏力 , 只有编辑各方面能力足以胜任 , 那么才不会在版本选择中弄错 , 或不会连自己本身也摸不清的头脑的随意地印刷完事 。 所以我们要提高编辑水平 , 认真编辑校对并正确无误地将完美的诗歌篇文展现出来 , 让更多的爱好者、学习者能够愉悦地学习并体会在古诗词的美丽的意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