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家|泡泡玛特IPO下的盲盒产业图鉴( 二 )


可以理解为 , 对于盲盒而言 , 不论是在B端的拉动公司上市 , 还是C端的全民猎奇 , 与其说是它的产品属性足够刚需 , 更可以理解成这款产品恰是顺应了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潮水走向 , 足够细分 , 但却足够精准 , 足够切中人们的消费要害 。

产业链IP的“批量”生意
那么 , 盲盒这个生意到底有没有门槛 , 其铺设模式是不是能够和娃娃机一样?
答案是否定的 。
还是需要从泡泡玛特身上来看盲盒这个生意的特殊形态 , 从某种程度来看 , 盲盒的布设和娃娃机有一定的相同性 , 但从产品的属性和价格来看 , 这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产业链 。
一组数据是 , 单在2019年 , 作为泡泡玛特人气最高的IP产品 , Molly就卖出了4.56亿元的天价 。 除此之外 , 泡泡玛特还披露 , 目前公司运营有85个IP , 包括12个自有IP、22个独家IP及51个非独家IP 。
这是盲盒产业的一大特色 。 即基于自有或者他有IP进行创作 , 并且赋予其独特的包装体系和传播策略 , 进而将某个IP做大做火 。
更可以理解为 , 相较于遍布全国的娃娃机 , 盲盒本身就具备天然的“傲娇”属性 , 通过特殊IP和包装等模式使之与毫无包装的娃娃区分 , 进而从B端形成一款真正的产品 , 而从C端也提高自己的调性 。
如果回顾泡泡玛特的发展历程 , 不难发现IP恰是这家企业由亏损转向盈利的最直接因素 。
早在2014年 , 一款名叫SonnyAngel的潮流玩具在一年内销售了60多万个 , 而出品方就是泡泡玛特 , 单就这一款产品 , 就为公司带来了3000多万元的销售额 , 约占该年总销售额的30% , 而在之前 , 这家公司连年处于亏损状态 。
随后 , 泡泡玛特的IP潮玩转型路渐渐跑通 。 在天猫发布的第一个Molly系列 , 每套售价708元 , 200套售罄仅用时4秒 。 而在后来 , 泡泡玛特陆续与FluffyHouse、Labubu、妹头、SatyrRroy、PUCKY等众多国内外知名IP达成全面战略合作 , 实现了潮流玩具的量产化 。
更为直接的数据是 , 继泡泡玛特之后的盲盒第二“IP小店”目前将IP作为自身的最大竞争力 , 截至目前已推出《王者荣耀》《星际争霸》《阿狸》《汪汪队》《超级飞侠》等热门盲盒 , IP衍生品高达800多种 。
可以说 , 在如今IP正版化的潮流之下 , 原创IP能力决定了盲盒生意的下限 , 而营销和门店布局决定了上限 , 泡泡玛特的布局和账面数字恰是最好的证明 。
纵观整个盲盒产业链 , 从最开始的IP研发到后续的产品加工 , 再到盲盒IP上线宣发扩散 , 最终实现在市场的裂变传播 , 很少有企业能够成为整条产业链中全部链条的把控者 , 但若是一旦实现 , 那么便能保证盲盒产品自身的定价权 , 进而实现利润的营收 。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 , 在泡泡玛特利润翻倍的背后 , 恰是其出发点的精准以及对部分产业链的掌控 , 才保证了足够高昂的利润和回报 。

隐藏起来的产业痼疾
那么 , 另一个问题恰是 , 依托对全产业链条的掌控 , 盲盒生意真的能够一劳永逸吗?
显然不可能 , 甚至从某种程度来看盲盒生意更像是即时性快餐 , 很容易来得快也去得快 。
盲盒已经被赋予了独特的稀缺品的特殊意味 , 而也恰是基于这样的逻辑 , 盲盒才能在CBD中心、金融广场的店铺里吸引一波又一波的游客 , 更可以理解为盲盒的生意底线不仅仅是建立在平价的基础上 , 更是基于人们的猎奇和新颖底线 。
这也恰是如今盲盒持续大火的原因 。 但能够看到 , 尽管如今诸如泡泡玛特之类的公司拥有足够全面且专业的IP制造能力 , 但随着人们对于盲盒本身产品逻辑的熟知 , 盲盒热度也势必将迎来一波无法避免的陡降 , 而届时也恰是盲盒企业最需要思考方向的时机 。
另一个波折的要素恰是在于盲盒的对立人群 。 能够理解为 , 盲盒价值的升高时因为部分人群对其价值的认同以形成足够的共识 , 进而在市场催生价格;但相反来说 , 如若对立人群足够多 , 且立场足够强烈 , 那么很可能会破坏盲盒的价值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