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涞水的桑葚,为什么那么“红”?

北京西南90公里 , 有一小城叫涞水 。 初夏时节 , 涞水北七山中 , 桑葚熟了 。
涞水公元前201年置县 , 始称遒县 , 后因拒马河之故 , 改名涞水县 。 其实在遒县和涞水之间 , 还曾叫过永阳县 。
【历史故事】涞水的桑葚,为什么那么“红”?
文章图片
永阳现为涞水辖区的镇 , 北七山属于永阳东北的丘陵村落 , 这个村的历史与遒县同期 , 当初因村西南有七座并列的山头而得名七山 。
西汉末年 , 为平定王莽叛乱 , 汉室子孙刘秀亲征 , 不料被王莽打败流落于永阳七山之中 , 当时饥饿难耐 , 欲饮而无水 , 刘秀感叹“干七山也” 。 最终遇到山中桑葚结果 , 刘秀靠着桑葚充饥 , 度过了追兵追杀 。
几年之后 , 刘秀打败叛军获胜称帝 , 派人去封赏桑树 , 不料七山村已分为南北两村 , 来人不识桑树 , 竟然错将椿树封了赏 , 在涞水推广了香椿种植 , 后人称之为“桑树救驾 , 椿树封王” 。
【历史故事】涞水的桑葚,为什么那么“红”?
文章图片
这段历史掌故真实性有待考证 , 但涞水七山桑树种植历史确实由来已久 。 《史记》曾记载“膏壤千里 , 宜树桑麻” , 位于涞水和易县之间的永阳 , 就是当年荆轲刺秦时献上的“膏腴之地” , 古燕大地 , 良田美池 , 处处桑树 。
近年来 , 涞水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大力发展桑葚、菊花、黄花菜、食用玫瑰等特色农产品种植 , 永阳镇北七山 , 开始做大桑葚产业 , 发展桑树种植、系列桑产品深加工和特色乡村休闲观光体验产业 。
合抱之木 , 生于毫末 。 树木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背景 , 但其实它们远比人类历史更为悠久和顽强 , 不仅扎根于七山土壤 , 更扎根于历史文明之中 。
【历史故事】涞水的桑葚,为什么那么“红”?
文章图片
蚕桑文化是农耕文明的源头 , 殷商甲骨文中已有“桑”字 。 驼铃声声的丝绸之路 , 就来于桑蚕产业 。 古代凡是兴盛之朝 , 无不以劝民农桑为本 , 由此可见桑树在历代农耕中的重要地位 。
桑树还属于神圣的王权标识 。 《战国策》记载“昔者尧见舜于草茅之中 , 席陇亩而阴庇桑 , 阴移而授天下传” , 讲的就是 , 尧在桑树下把天下禅让给了舜 。
桑树也是传统文化符号 。 《诗经·小雅》中“维桑与梓 , 必恭敬止 , 古人习惯房前屋后栽种桑树 , 后世把“桑梓”作为家乡代称 , 用“沧海桑田” , 比喻世事变迁 。 《淮南子》中“日夕垂 , 景在树端 , 谓之桑榆” , 于是“桑榆”成为晚年专用词 。
【历史故事】涞水的桑葚,为什么那么“红”?
文章图片
古人生活中处处有着桑树影子 。 《诗经·桑中》则讲述“期我乎桑中 , 要我乎上官 , 送我乎淇上矣” , 意思是青年男女在桑林中约会 , 后来“桑中”“桑间”专指男女约会之地 。 古代男孩出生后 , 都有桑木做的弓 , 蓬梗做的箭 , “桑弧蓬矢”指男子远大志向 。
桑作为一种文化意象 , 曾大量出现诗文之中 。 最有名的是汉乐府民歌《陌上桑》 , “罗敷喜蚕桑 , 采桑城南隅” , 其塑造了一个美丽、坚贞的采桑女形象 , 从此留下千古词牌《采桑子》 。
田园风光诗词情境中 , 半数以上有桑树气息 。 陶渊明的《归田园居》 , “狗吠深巷中 , 鸡鸣桑树颠” 。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 “开轩面场圃 , 把酒话桑麻” 。 辛弃疾的《鸿鹄天》 , “陌上柔桑破嫩芽 , 东邻蚕种已生些” , 等等 。
【历史故事】涞水的桑葚,为什么那么“红”?
文章图片
桑树 , 现在已经不大被城市长大的人所熟悉 。 毕竟 , 现在的行道树、园林绿化树等都难得一见桑树的身影 。 那些曾经饱吸甘润雨露 , 积聚晨光的桑树 , 似乎逐渐成为诗词中的幻影 。
涞水县千亩桑园现已形成品牌优势 , 拥有北七山、二十里铺、福山口生态桑种植三个基地 , 研发出果桑、药桑、蛋白桑三大系列15个品种12万株 , 在生态保护、脱贫攻坚和新时期“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
桑葚熟以紫 , 水鸟时遗音 。 偶得一瓢酒 , 邻里聊相寻 。 初夏时节 , 涞水的七山之间 , 一地桑葚紫 , 处处斑鸠鸣 , 谁家墙东 , 一树桑葚带雨红 , 何处姑娘 , 一碗桑酒染胭容?
漫步田园小路 , 品味桑葚酸甜 , 烦躁与名利 , 顷刻间化为“守拙归田园”的释然 , 甜的是平和生活 , 酸的则是迢迢光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