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在关于民国的影视剧中 , 描写当时武林高手的作品一直受到观众们的追捧 , 其中霍元甲、陈真等形象更是成为了民族英雄的代表 。
而在关于陈真的作品中 ,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 , 一定是他踢碎写有“东亚病夫”牌匾的动作 , 无论什么时候重温 , 都会令人心神激动 。
在这部作品的影响下 , “东亚病夫”成为了中国人对于百年屈辱史的独特记忆 , 如今我们在报道中国取得的成就时 , 还时不时用摆脱东亚病夫形象的描述来形容 。
但事实上 , 东亚病夫并非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蔑称 , 而是中国文人政客的自嘲 , 其精神内核也发生了多次改变 。
一、东亚病夫概念的提出
东亚病夫一词 , 最早流行的版本为“东方病夫” , 见于梁启超先生1896年发表的一篇翻译文章 , 其中有“夫中国——东方病夫也 , 其麻木不仁久矣”的形容 , 之后东方病夫的形容便逐渐流传开来 。
文章图片
▲梁启超先生
梁启超先生翻译的文章刊登于上海出版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 , 这篇文章中用“sickman”来形容中国 , 梁启超便将其直译为“病夫” 。
实际上英文中“sickman”是一个固定词组 , 其经常被用来指代那些存在严重政治问题的国家 , 比如衰落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就被称为“sickman” , 也就是说这篇文章是对当时政府的评价 , 对于中国以及中国人并无贬低之意 。
而在之前严复的作品中 , 也曾经用病夫来形容当时的中国 , 由于前面没有东方或者东亚的描述 , 因此一般不被当做东亚病夫一词的起源 。
当时严复用病夫来形容的 , 也是清政府僵化的体制和糟糕的政治表现 , 和广义的中国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
文章图片
▲近代思想家严复
因此在“东方病夫”一词刚刚被提出的时候 , 其只在政治家的范围内流传 , 这种形容也激起了部分先进人士的爱国热情 , 他们纷纷提出改良手段 , 希望来救治清政府这位病入膏肓的“病夫” 。
但几次改革的失败让这些政治家们意识到 , 想要改变现状不能只寄希望于清政府 , 于是他们开始向民众们宣传“东方病夫”的概念 , 希望唤醒他们的民族意识并投身于改革之中 。
由于在西方语境中 ,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被称为“东方病夫” , 因此梁启超 , 康有为等人便将东方病夫改为东亚病夫 , 而这个贴切的比喻 , 很快就在中国各地传播开来 。
文章图片
▲参与公车上书的人群
如果按照这个词的出处将病夫和清政府划上等号 , 就没有办法得到国人的重视 , 于是他们将病夫的内涵更换成了民族 , 直接宣称西方人洋人看不起中国人 , 这样的改动迅速激起了民愤 , 引发了国内的民族主义思潮 , 改革的口号也响彻了中华大地 。
二、救国先救心
不过由于当时中国有大量百姓 , 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 因此他们对于病夫的理解还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上 , 部分人认为西方人把中国人称为病夫的原因是中国人体弱多病 。
这种说法在底层百姓中流传甚广 , 最终俨然成为对于“东亚病夫”的主流解释 。
而且当时中国的卫生条件也确实堪忧 , 不但存在大量吸食鸦片的现象 , 国家的公共卫生建设也很不成熟 , 许多大城市内污水横流 , 因此患病的百姓不计其数 。
文章图片
▲清末百姓在西医诊所里看病
更关键的是 , 当时西方医学正在传入中国 , 许多西医的治疗方法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 , 近乎神迹 , 剖腹产等外科手术更是挽回了众多产妇的生命 , 这让西医迅速超越了中医的地位 , 受到民间百姓的热烈追捧 。
在看到中国和西方国家医疗技术的差距后 , 百姓们愈发相信所谓东亚病夫 , 指的就是中国人体质多病的现状 。
很多人认为 , 中国只要能够发展公共卫生事业 , 推行西方医疗体系的建设 , 就一定能够摆脱这个耻辱的名号 。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 当时大量的有志青年在进行专业选择时 , 都选择医学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 , 其中就包括鲁迅 , 郭沫若 , 冰心 , 郁达夫等知名作家 。
这些心怀希望的学子在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后 , 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医学的学习之中 。
- 【爱历史】2001年,85岁的薛明非要参加儿子贺鹏飞遗体告别,一句话让人泪奔
- 【爱历史】土尔扈特部东归后,沙俄威胁清朝放人,乾隆大怒:不听话,就开战
- 【历史故事】努尔哈赤反明竟然用了一条相当无厘头的理由
- 【历史故事】朱元璋北伐八次,朱棣又北伐五次,为何蒙古依然能够屹立不倒!
- 【爱历史】河桥之战后的东西两魏,连锁反应的叛乱与冲突
- 【时尚一点】微胖的女人别沮丧,“四个”夏日穿搭灵感,让你显瘦不止一点点
- 【就爱时尚】看完这位素人奶奶的打扮才发现,女人只要懂搭配,穿“花”更洋气
- 【历史故事】武则天82岁高龄为什么还要年轻男子?原因很简单,主要有4点
- 【历史故事】他敢讽刺唐宪宗,李贺《昆仑使者》
- 【历史故事】佳子公主与父母冷战拒绝和父母出席活动,曾暗戳戳的支持性别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