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鲁迅先生
不过随着在异国生活时间的延长 , 这些学生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
比如在和同学的交流中 , 他们发现外国人并不会用“病夫”来形容中国人 , 而且当时国外的卫生条件 , 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
与此同时 , 鲁迅等人在和外国人的接触中 , 逐渐意识到相比于身体素质 , 真正阻碍中国发展的 , 其实是中国百姓对于政治的冷漠和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排斥 。 想要让中国摆脱东亚病夫的帽子 , 就要想办法唤醒国人的民族情感 , 让他们能够放弃之前的封建思想 , 投入到新生活中去 。
为此 , 这些有志青年纷纷放弃了医学道路 , 转而投身于文学道路 , 期盼用自己的文字将国人团结到一起 。
由于这些人在出国留学之际 , 便将拯救民族视为己任 , 因此他们在进行写作的时候 , 也背负着鲜明的使命感 。
这批作家也成为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爱国作家的中坚力量 , 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以及国内的革命事业 , 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
文章图片
▲留学时期的郁达夫
在鲁迅先生意识到“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的时候 , 民国政府则还将医疗 , 视为摆脱“病夫”帽子的唯一手段 , 甚至提出过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中医的建议并付诸了实施 。
这一政策后来在教育、卫生界人士的极力制止下 , 才终于停止 , 而这也体现出了民国政府昏庸不明的一面 。
三、东亚病夫内涵的演变
截止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前 , 东亚病夫的内涵 , 已经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变 , 即从政府转向民族以及从身体条件转向内心世界 。
到了三十年代末 , 随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 东亚病夫的内涵又出现了第三次变化 。
自从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输给日本之后 , 这个近邻就成了当时国民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
而日本全面侵华的举动 , 更是让仇恨的火焰在国人心中蔓延 。
这时有人提出了对于东亚病夫的新解释 , 他们说这个词之所以叫做东亚病夫 , 就是为了证明中国人在东亚要受制于人 , 而日本作为当时东亚国力最强的国家 , 是最有可能提出这一说法的 。
这一解释由于迎合了国人对于日本人的想象 , 因此东亚病夫和日本人这两个概念 , 被紧紧绑定在了一起 。
文章图片
▲侵华日军队伍
自此之后 , 许多文艺作品都将会添加日本人看不起中国人的桥段 , 东亚病夫四个字更是被他们整日挂在嘴边 。
这样的描述 , 可以让观众们的情绪被很快调动起来 , 对作品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 , 民国政府也多次使用东亚病夫一词来回顾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史 , 每当听到这个词 , 中国人都会从心底产生一种沉重的思绪 , 这在特定的历史阶段 , 起到了团结人心的作用 。
不过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 东亚病夫一词便鲜少提及 , 在改革开放之前 , 官方使用东亚病夫一词的次数屈指可数 。
这主要是因为在建国的关键阶段 , 我们虽然也需要提醒自己不要遗忘那段惨痛的历史 , 但更重要的是要对中华民族和新中国抱有坚定的信心 , 因此包含自卑情绪的东亚病夫 , 便被封存了起来 。
文章图片
▲民国时期的中国百姓
在改革开放之后 , 随着西方文化和产品的大规模流入 , 中国百姓又一次见识到了国家和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
这样的冲击和晚清时期的国人受到的震撼十分相似 。
在这种情况下 , 东亚病夫一词再度被炒热 , 随着《大侠霍元甲》等电视剧的热播 , 东亚病夫再次成为了妇孺皆知的词语 。
不过和晚清不同 , 东亚病夫一词的再度流行 , 只不过让我们回忆起了曾经的历史 , 而且其也在督促我们奋发图强 , 尽力抹平和西方国家的差距 。
随着改革开放成果的逐步显现 ,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 笔者认为此时再频繁使用东亚病夫一词 , 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了 。
在如今的中国 , 我们更需要的是恢复民族的自信心 , 因此像东亚病夫这种会勾起民族自卑情结的词语应尽量避免 , 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向前看 , 而不是频繁回顾伤痛史后 , 再背上自卑的包袱 。
- 【爱历史】2001年,85岁的薛明非要参加儿子贺鹏飞遗体告别,一句话让人泪奔
- 【爱历史】土尔扈特部东归后,沙俄威胁清朝放人,乾隆大怒:不听话,就开战
- 【历史故事】努尔哈赤反明竟然用了一条相当无厘头的理由
- 【历史故事】朱元璋北伐八次,朱棣又北伐五次,为何蒙古依然能够屹立不倒!
- 【爱历史】河桥之战后的东西两魏,连锁反应的叛乱与冲突
- 【时尚一点】微胖的女人别沮丧,“四个”夏日穿搭灵感,让你显瘦不止一点点
- 【就爱时尚】看完这位素人奶奶的打扮才发现,女人只要懂搭配,穿“花”更洋气
- 【历史故事】武则天82岁高龄为什么还要年轻男子?原因很简单,主要有4点
- 【历史故事】他敢讽刺唐宪宗,李贺《昆仑使者》
- 【历史故事】佳子公主与父母冷战拒绝和父母出席活动,曾暗戳戳的支持性别平等